Sunday, June 25, 2006

中毒

中午和连旭去Jessops看相机。反复犹豫了好几个月终于决定在近期入手个数码单反DSLR,新年的时候我可怜的Canon A75被人偷了,现在却成了我买新机器理所应当的理由,A75你的牺牲真是太伟大!哈哈。

到了DSLR这个阶段,选个相机就不能像买普通家用数码那样,随便找个看上去舒服,用起来方便的就OK,怎么着这也是单反,已经是专业机了。A75给我的影响很深,在用它之前我用过些诸如Olympus、Sony、Samsung的DC,只有Canon的成像是最好的,虽然后来也用过朋友的Nikon,也不错,但先入为主,我已经成了C家的忠实Fans。C家现在当打的主力机型是前几个月推出的30D,不过市面上最热销的还有去年出的350D。他们两者都是用Canon最新的Digic II图片处理器,8百万像素,都不是全幅。区别就在于30D是金属机身,2.5英寸的LCD,有点侧,启动、连拍比350D快,ISO可以按1/3档变化等等,不过代价就是要比350D多付出快一半的价钱(350D套机500镑左右,30D套机900镑左右)。

其实我和连旭去看机器前就已经基本定下350D,不过当拿到真机才发现30D敦敦实实的,那手感觉一个爽,顿时主意又乱了。回来以后冷静下来,想想以现在的财力和实力还是350D比较适合我,省下来的钱可以买镜头,好镜头那才是王道!更何况350D表现的确不错,堪称小20D,价格又很实在,性价比高。等以后技术上去了,有了钱再升级也不迟。本想最近买了以后让李欣夫妇带回国退税,昨天收到贾蕾的邮件,说要过来参加毕业典礼,这简直太好了,如果香港便宜的话,就让她在香港帮我带一个好了。由于预算有限,虽然知道套头一般,但也只能选择它了,18-55mm,广角端还可以,适合出去旅游的时候拍风景。另外我打算再配一个很多人都说性价比比较高的EF 50mm/f1.8,这个定焦头拍人物拍近景都挺适合,关键是便宜,英国也只要80镑。人穷嘛,只能扣着过了,等明年攒够了钱再上个长焦。这都是后话了。

Saturday, June 24, 2006

Loneliness

她去了西班牙,我的生活也好像一下子失去了重心,迷失了方向。周一下班回来独自面对空荡荡的房间不知所措,我试图回忆以前我如何独自生活,如何消遣every "single" day。妈妈给我发了封信,说怕我孤单。我笑了笑,还是她了解我,知道什么是我最害怕的,特别是在背井离乡的英国。

躺在床上,看着手机中她的短信。只有一条,还是她早上10点到了西班牙发过来报平安的那条,这个混账的家伙,一条短信明明可以写160个字母,为什么只写了138个就发过来!不知道她在那边好不好,天气热不热,西班牙人对她和善吗,吃的好睡得香吗,有人和她说话吗?你说情感这东西真奇怪,能把一个人变得婆妈。宝贝忍忍,还有十天你就可以回家了:)

Friday, June 23, 2006

一些"反动言论"

这篇文章是三月中旬写的,没写完存为草稿,现在却不想继续下去了,要写的东西实在太多,真是满肚子的牢骚啊。其实我相信很多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都为现在的中国捏把汗,我们的国家向何去何从,种种矛盾要如何解决处理呢。我计划有空的时候读读欧洲现代史,向他们学习学习。
------------------------------

刚和朋友在msn上聊完天,说到中国的各种问题,突然觉着有很多话不吐不快。自知自己生在阳光里,长在红旗下,从小接受正统教育,也算得上是根正苗红,为反帝上街游过行,是出过力流过血的(熬夜制作宣传海报,多处被叮咬),来了英国后更是对各种反华反共的反动舆论嗤之以鼻的,但自从身陷敌方“西方帝国主义”阵营后,便常观察西方社会,比较中英两国制度的不同,却发现越是了解的深入越发现中国现行体制的不足。

我们来先说说教育。有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但目前国内的情况呢,教育已经产业化多年,从98年大学扩招开始,持续到现在,我看过一个统计数据说:2000-2003年,仅四年内,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从95万人急增至187.7万人,增加了近一倍,研究生毕业生也从58767人增加到 111091人,也有近一倍的增幅。扩招的初衷可能是好的,为了让更多人有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扩招的步伐必须是有计划、渐进的,配套建设也必须同步跟上。现在高校的招生人数比1997年增加了4倍,每年至少需要4000亿元才能维持高等教育正常发展。而这笔庞大的费用是需要政府、社会和公众来承担的。政府财政有限,所以不足的部分便沉沉地压在了老百姓的肩上。学费年年涨,为了支撑一个孩子上大学,一个家庭更是得花上多年的积蓄,而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则更甚。而国家呢却高喊国家为了培养一个大学生付出了多少多少,其实应该是普通家庭为培养一个大学生承担了不堪重负的代价。高校发现产业化带来的是源源不断的资金,于是教师们一下子甩去了“穷书生”的帽子,从“搞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一下子变成Top10的高收入阶层,于是举国上下各个高校无不大兴土木,教学楼越建越高越建越漂亮,教室多到每个班一间还有剩余的地步。但教育部部长却年年都哭穷,一有机会就数落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足,我想说的是对于教育的专项资金我们有透明的监管机制吗?教育暴富了,于是教育浮躁了,没见到学术界搞出什么大名堂,学生也一届不如一届,而更严重的是教育腐败已经慢慢渗透到了原本纯净的校园。


(未完)

Monday, June 05, 2006

怀念那时候一片纯真

又到了这一天,已经是17载了,在这一天全世界每年都会有人在纪念、有人在评论、有人试图封杀。前几天正好一个基督教会的朋友传给我个长达三小时的纪录片,关于这场风波,有大量的现场录像和声音,还采访了众多那时浪尖上的人物。(我不想在自己的博里面提起他们的名字,因为可能会被封)。片子拍得很中立,并不想偏向哪一方,只是比较客观的还原了历史,有想看的朋友可以给我发邮件。

我不好对这风波做什么评价,我没有参与过。那个时候(89年)我上小学四年级,印象最深的就是到了事件后期学校里开始大面积的进行学生教育工作,每个学生都发了本小书,里面歌颂了解放军的正义英勇,同时对那一小撮操纵运动的坏分子进行了严肃的批判。我至今记得书里的一张照片,相信很多和我差不多大看过那本书的人都会记得,一个解放军靠在坦克履带边,坦克被烧毁,他被烧得已经面目全非,肠子也流了出来。这张图片给我的震撼巨大,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对那些控制运动的坏蛋恨之入骨。我在老家的堂哥那时候正好在安徽大学读书,在我回老家的时候给我看了很多他当时在天安门广场上收集下来的诗抄、传单,也绘声绘色的跟我讲了很多当时的故事,我当时小,很多内容现在都不记得了,有印象的就是当时他们在天安门静坐绝食,老百姓非常支持,也非常同情,不断地给他们送粮送水,我哥说当时只要说自己是外地来的大学生去哪儿吃饭都不要钱。我哥他们挺可怜,满腔热血想为国家做些事情,为人民的疾苦奔走一下,结果当局不理解或者说不愿意了,把他们打成反革命。我哥现在也很少说起那时候的事情,可能他也绝望了,或者说现实了,反正他们那几届学生毕业分配非常惨,基本都去了基层。

其实我们也不能完全就说这场运动从始至尾学生们都是正确的。我的认为学生们的出发点是好的,看到国内腐败现象严重,主张改革成一个廉洁的、透明的政府,建立一个更加民主更加自由的社会。可是学生毕竟是学生,在如何与政府对话的环节上处理的不好,有点偏执,结果直接导致党内鹰派占了上风,也导致了后来的大规模武装镇压。香港民众一贯对这场运动都报以同情支持的态度,我还记得张艾嘉导的爱情电影《心动》里有个镜头,小柔和浩君分手后准备去国外,在家收拾行李的时候瞥了眼电视,里面放的正是对那场运动的报道,小柔妈扫了眼说"小孩哪玩得过大人"。这可能也代表了导演或者编剧对学生处理事情的态度。的确,如果能够更注意点方法策略的话,那时党内已经斗争很激烈的右派可能就会占据上风,如果那样的话也许现在的中国就会更加民主自由,更有人权,我也不用担心受怕的不敢在自己的blog里写出些敏感的关键字了。

我常想,现在国家正在努力增进民主(也许只是官方口头上的,不过这几年的言论确实比前些年自由多了),而学生们却不在乎了。现在的学生只关心自己,不问政治,没有理想,远没有八十年代学生纯真、理想主义了。要是这场运动发生在现在的中国,还会有那种波及全国、影响深远的冲击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