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28, 2005
Hertfoldshire的春天
从London看完Boat Race后我便北上,去Hertfoldshire看住在那儿的妹妹。Hertfoldshire离伦敦不远,坐火车25分钟即可到达,是个安静的小镇,基本没有什么工业,有的只是栋栋住宅,很多为伦敦人所购买。

妹妹Amanda在外面租房子住,是一栋典型的英国住宅,上下两层,厨房对着庭院。门口种了很多樱花树,春色写满了枝头...
Sunday, March 27, 2005
Brawn against technique? Oxford的胜利
今天是Easter Sunday(复活节周日),所有的交通都不正常,多数班次取消,即使少数班次依然运营也不能像以往那样直接抵达,这趟去伦敦的火车足足比平常要多花一倍的时间并且需要转车两次。到了伦敦以后我们还需要转坐地铁(London Tube)Hammersmith & City Line到终点。这样反复折腾,我们终于在14:50抵达了目的地。
Hammersmith Bridge是整个赛事的中点,可能因为是唯一可以地铁直达的观看点,我们眼前是黑压压一片攒动的人群。我和Lucy左突右撞也没能找到理想的观看位置,平时觉着英国人都挺矮的,怎么一下子冒出这么多高个子,挡在我们面前,即使踮起脚也看不到 :( 无奈我们只能和大多数一样抬头看大屏幕的现场直播,好在现场气氛非常不错。保守的英国人把观看这项比赛当成了难得的放松机会,邀亲朋唤好友围坐在草地上一边喝着啤酒一边高谈阔论。牛津剑桥的簇拥者们则齐声高唱带有Oxford和Cambridge字样的歌为自己的队伍加油,当大屏幕开始介绍双方选手的时候,他们就拼命嘘对方队员给自己人鼓掌,极力地营造出一种主场气氛。
是比赛就要赌输赢,这是英国的传统。曾经在Cambridge住过的Lucy毫无疑问的成为剑桥的铁杆,我一向支持弱势方,则站在了Oxford这边,赌注为一顿午饭填饱大家饥肠辘辘的肚子。下午3:05,比赛准时进行。选手们要从起点Putney Bridge出发,沿Thames River(泰晤士河),经过Hammersmith Bridge和Barnes Bridge最终到达Chiwick Bridge,全程4英里,预计17分钟。比赛一开始,Oxford就以强有力的出发取得了领先,并超出Cambridge一个船位距离,不过对于这种拼耐力的比赛来说,最初的领先不能说明什么。Cambridge的拉拉队显然知道这点,他们在那儿边跳边唱歌,一点都没有担心的意思。很快,船就划到了我们这边,人群一下子骚动起来并向岸边涌去,我们被夹在中间,只能蹦起来拍照,真够狼狈的:D 就在我们这个拐弯处,Cambridge突然发力,将差距缩小到和Oxford并驾齐驱。我和牛津的“船迷”一下子着急了,使劲喊COME ON GUYS! GO FORWARD! Lucy也很开心,好像午饭已经到手了,她一直对剑桥对牛津78:72的胜率很
现场的力量征服了我,这就是体育的魅力吧,我想如果能有机会去看一场英超现场比赛就好了,如果是Chelsea(切尔西)对Arsenal(阿森纳)那就更完美了,哈哈,但球票价值几许呢?
Tuesday, March 22, 2005
最后一课、最后一刻
结束今天这门课,所以在英国的课堂学习就都结束了,剩下的只是复习、考试和写毕业论文,所以一下课大家都在那儿喊“8000镑的学费花完了”:D
时间真是过得太快了,几个月前我还在为重新开始的学生生活而感到兴奋不已,现在随着最后一课的结束,我没有任何激动,一大堆的复习和考试等着我,之后会有一个短暂的快乐,我可以出去旅游,写论文,答辩,之后的之后也会和很多人一样面对去留的难题,回去的话便要加入庞大的求职大军,重新过回朝九晚五的生活,拼命工作,努力赚钱,买房买车,结婚生子......听起来好像很是让人沮丧。Anyway,大多数人的生活就是这样,仔细回味一下,是一种简单的幸福,单纯的快乐。我也要努力准备,好迎接它的到来。
拍个照留念,下次重返教室会是是什么时候呢?会是什么身份呢?

时间真是过得太快了,几个月前我还在为重新开始的学生生活而感到兴奋不已,现在随着最后一课的结束,我没有任何激动,一大堆的复习和考试等着我,之后会有一个短暂的快乐,我可以出去旅游,写论文,答辩,之后的之后也会和很多人一样面对去留的难题,回去的话便要加入庞大的求职大军,重新过回朝九晚五的生活,拼命工作,努力赚钱,买房买车,结婚生子......听起来好像很是让人沮丧。Anyway,大多数人的生活就是这样,仔细回味一下,是一种简单的幸福,单纯的快乐。我也要努力准备,好迎接它的到来。
拍个照留念,下次重返教室会是是什么时候呢?会是什么身份呢?
Tomorrow on the runway Old days, don't come to find me, the sun is just about to climb up over there. 'While my heart is sinking I do not want my voice to go out into the air'. Did you leave the darkness without me? You're always miles ahead. And you're standing in tomorrow on the runway. Oh be the music in my head, the air around my bed, oh be my rest. Replace the small disgraces of the times and places that I never really left. Did you leave the darkness without me? You're always miles ahead. And you're standing in tomorrow on the runway. Oh I want to fly, fly forward into the light, be alive, to come alive, on the leaf-bright Friday drive, sudden horses at the red light, turn around, see clearer ways to go now. |
Sunday, March 20, 2005
“虚妄和自大”与主耶和华
其实对于基督教退一步说宗教我都没有深刻的了解,多年共产教育加自然科学熏陶,我总是认为世界万物有着我们可以释解的机理和秩序,那怎么会有个神呢?爱与恨,幸福与寂寞均由行为所致,行为皆因思想所诱,所有这些都是一种花与果的因果关系,不以所谓神灵的存在而左右啊。记得一次参加CCF的团契,有个牧师布道,说到了寂寞的问题。大致意思是说人最痛苦的寂寞是因为没有人愿意与你分享,如果相信上帝的话,便会有所改变,因为主与你同在他会懂你关心你爱护你。我不否认这样会让人得到喜乐,但没有改变因(如此人有自闭抑或行为不为他人接受)喜乐是自我的安慰,痛苦只是被暂时掩盖了。也许我这种想法就是Phd大姐鉴证
我只知道赞美诗唱响,抬起头看见阳光从窗户倾泻下来的霎那,我内心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平静...
Tuesday, March 15, 2005
《花与爱丽丝》:那一段耽美而脆薄的时光
片名:花とアリス /Hana & Alice |
几个女孩到一个杂志社面试,她穿着校服,一脸无辜地被几个浓妆艳抹的女子夹在当中,显得格格不入。之前,她已经有过相似的面试经历,都以失败告终,这回,她或者已经不抱望太高了,所以,看着她像个局外人般站在一旁看着其他女子轮番上场,只是一副平淡的表情,最后,终于轮到她了,只见她从容地把鞋脱掉,用胶纸把纸杯捆合成芭蕾舞鞋的形状,在并不光滑的地板上翩然起舞。镜头一直对着
这段舞,由爱丽斯所独领。她是女主角之一,青春的痕迹缠绕在她的身上,像海藻缠绕着珊瑚。纯净的面孔略带苍白,说话温婉羞涩。她曾经在岩井的另外一部戏《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出现,角色是一个被逼去做社交援助、最终以自杀换取新生的女孩。两个角色的反差比较大,她在《花与爱丽丝》的表现已经一扫几年前的青涩懵懂,称为“脱胎换骨”并不为过。
相比之下,另外一个主角花的表现就热烈得多了。她跟爱丽丝双生花般常伴左右,更像蝴蝶的两翼,要飞翔起来,谁也离不开谁。从影片的开始到结局,都是她们相随着行走的影像,中间有直路,也有歧途,而她们所走过的路都是我们所走过的,导演并没有特别地夸大或缩放什么,如此真实而明了,如同一朵花盛开,花瓣绽开,继而在空气中留下再也收拢不住的花香。
135分钟的电影,深烙着岩井俊二一贯的格调。先抑后扬的情节处理,从清淡到浓烈,一点一点把观众的感动掀起。把《梦旅人》或《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压抑与沉重收敛起来,叙事结构的简化,演员有节制的表现编排,重温了《四月物语》、《烟花》的恬静和低调。就是一段时光,耽美而脆薄,是一只即将破茧而出的蝴蝶,在捅破黑暗与光明的通道上,迟迟疑疑,终于,决定什么都不要了,卸下负重,摆脱束缚,就这样把那段时光延续着,最后,在众人的注目中,得到了去路。
摘自www.impdb.com
Monday, March 07, 2005
阅读的方法
“The only difference between who you are today and the person you will be in five years will come from the books you read and the people you associate with”这两天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身在资讯爆炸的时代,如何更有效的获取和保存积累知识?最近在写dissertation的proposal,面对一大堆的书本和papers,花了一大堆时间结果还是发现前面看后面忘,开始找到点思路,顺着思路看papers却又被引到另一个方向上去,一天忙下来时间花了人却迷茫了。昨晚开始决定换种思路(不光为论文也未easter假期结束后的考试),专门把所有的课程guidelines研究一番,在彼此相关的地方坐上记号,让他们合并成几个整体,也让自己有个全局观,结果发现每门课在自己的脑海中变得有条例并清晰起来。想起几天前在Owen的blog上看到的一篇文章,讲杂志阅读的技巧,很为受用,转载于下。
“今天的你与五年后的你唯一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你际遇的人和读过的书”。
--------------------------
分享阅读杂志的一些方法 - How to read Magazine Part I
Post by Owen

选择杂志:
杂志的种类越多,选择也越多,可并不是所有杂志都适合自己,都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去阅读。例如时代周刊 (Time) 和财富(Fortune) 这两本较著名的杂志去年都订阅了,但发现这两份都不太适合自己阅读,时代周刊政治内容过多,读起来生硬,乏味,而财富杂志则过于“财富”,分析报告动辄上亿,谈论也大多是大公司之间的事情,这种杂志更适合那些跟踪华尔街股市行情或是投资者去看。所以,以上两份杂志今年就坚决的抛弃掉。其余的还有PC Magazine,Mac World等等,但自从Engadget,Gizmodo进入RSS阅读器以后,这些“浏览型”杂志基本上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尽皆抛弃。总结几条体会:
1. 贵精不贵多,选择一份好的杂志是自己对时间投资的保证。
2. 适合自己的杂志,根据自己阅读习惯和兴趣选择帮助最大的杂志。
3. 订阅自己喜爱的专栏作者的杂志。
浏览目录 - (工具: 荧光笔)

以前的阅读总是拿到杂志由头到尾的开始翻,看到那儿算哪儿,因为阅读时间是零散拼凑而来,再加上杂志本身内容的连贯性不强,经常翻完一遍也没有重心。
现在的方法是先仔细阅读一遍杂志目录,首先是可以熟悉杂志的内容安排和分配,是节约阅读时间的关键。而且杂志的目录一般会列出本期的重点文章和简短介绍。用笔把感兴趣的文章和专栏划上记号,并先从这些做记号的文章开始读。
摘要和标记 - (工具: 立可贴, Post-it标签 )
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进行适当的摘要和标记能够令阅读有更大的收获,在这里主要使用的工具除了荧光笔还有立可贴以及立可贴标签 (post-it是否叫做”立可贴”?)。最主要的摘要对象包括一些数据,总结,观察,根据各自的需求进行摘要。 同时通过使用彩色标签按照自己的方法进行分类和归类。彩色立可贴标签有红,蓝,黄,绿四种颜色,按照自己的方法分别用表示
1. 红 = 中国相关
2. 蓝 = 科技相关
3. 黄 = 商业相关
4. 绿 = 创新,想法
然后根据精读文章内容贴上相应的标签,在这里还运用了Don Blohowiak的RQTA方法。

1. R = Research this further - 进一步研究
2. Q = Quote directly - 内容直接引用
3. T = Technique to integrate into the processes of my work or life - 可以应用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技巧
4. A = Action item to put on my To-do list related to work in progress - 与工作相关并需要做的To-Do
将颜色与RQTA搭配起来,在标签上面注上一个字母,例如某篇介绍中国的文章需要进一步的了解,则贴上红色标签的同时注上”R”。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将不同颜色的标签和自己定义的步骤结合起来,比如可以直接在重要的文章标签上写上“重要”,或者使用立可贴便条附上一些简单的说明和体会。
to be continue…
Sunday, March 06, 2005
慵懶一下
極度哀愁慵懶的女聲 Hope Sandoval ,溫暖而孤寂的 Dream-pop,躺在Sofa看窗外云飄過,repeat這張CD,步調突然變的些許緩和。 Bavarian Fruit Bread
There is a melancholy mood here, but not depression. |
Saturday, March 05, 2005
偶遇是上帝的安排嗎?
晚上和朋友一起參加CCF(Chinese Christian Fellowship 中華基督教會)的每週聚會。不一樣的是這次的活動是和倫敦的CCF合辦的,倫敦中文教會那邊過來七八個教友和大家一起狂歡。
短講、分享、唱聖歌、布道、遊戲、短劇等一系列結束以後,大家圍著餐桌邊吃邊聊,我倒了一杯水邊飲邊思索剛才牧師對「寂寞」的追問。突然,David拍拍我的肩對我說,來給你介紹一位倫敦的朋友Cui。互相寒暄過後,我縂覺著他的口音非常熟悉,就問到
「你老家在哪兒啊?」
「安徽」
「God! 咱們是同鄉呢!」我開始有點興奮,畢竟在英國能遇到老鄉算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那你本科在哪兒讀的啊」我繼續發問
「安徽財大」
我頓時有一種暈闕的感覺,干!這麽巧啊,不光是同鄉還是校友,偶遇在這種情況下,世界上有這種事情嗎?我有點懷疑自己對無神論的執著。後來了解他是'99的CS畢業,比我低兩屆,現在在倫敦念Business,再聊到以前學校的種種,二馬路的便宜貨、宏業村美味又廉價的小吃、龍湖畔的情人小旅館,那份久違熟悉又親切的感覺讓我好像又看到了四年前那個瘋狂又偏執的輕狂少年。
Cui拉過來他們同行的一個女孩給我認識,其實我們早已認識了,是我們做遊戲時候的組員,穿黃T-shirt戴寬邊眼鏡的氣質美女Carol。然後就三個人聊啊,話題又從剛才對Cui的提問開始
「你在讀哪間學校?」
「BPP的Law,你一定不知道啦」Carol回答
「那你認不認識Rain啊?」我試探性的問問,畢竟這是個不可能的事情
「天~ 你認識Rain,我們很好的呢!哦,這怎麽可能,我們學校幾乎所有人都不知道呢,你怎麽會認識Rain!這太巧合了!」Carol一臉驚喜
其實,我不知道用什麽語言來描述那一霎那的驚訝。地球另一角這個陌生的國度,一個偶然的聚會,三個陌生人,卻發現彼此原來都被一根看不見的綫連著的。
我一擡頭,看見上帝在偷笑 :)
短講、分享、唱聖歌、布道、遊戲、短劇等一系列結束以後,大家圍著餐桌邊吃邊聊,我倒了一杯水邊飲邊思索剛才牧師對「寂寞」的追問。突然,David拍拍我的肩對我說,來給你介紹一位倫敦的朋友Cui。互相寒暄過後,我縂覺著他的口音非常熟悉,就問到
「你老家在哪兒啊?」
「安徽」
「God! 咱們是同鄉呢!」我開始有點興奮,畢竟在英國能遇到老鄉算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那你本科在哪兒讀的啊」我繼續發問
「安徽財大」
我頓時有一種暈闕的感覺,干!這麽巧啊,不光是同鄉還是校友,偶遇在這種情況下,世界上有這種事情嗎?我有點懷疑自己對無神論的執著。後來了解他是'99的CS畢業,比我低兩屆,現在在倫敦念Business,再聊到以前學校的種種,二馬路的便宜貨、宏業村美味又廉價的小吃、龍湖畔的情人小旅館,那份久違熟悉又親切的感覺讓我好像又看到了四年前那個瘋狂又偏執的輕狂少年。
Cui拉過來他們同行的一個女孩給我認識,其實我們早已認識了,是我們做遊戲時候的組員,穿黃T-shirt戴寬邊眼鏡的氣質美女Carol。然後就三個人聊啊,話題又從剛才對Cui的提問開始
「你在讀哪間學校?」
「BPP的Law,你一定不知道啦」Carol回答
「那你認不認識Rain啊?」我試探性的問問,畢竟這是個不可能的事情
「天~ 你認識Rain,我們很好的呢!哦,這怎麽可能,我們學校幾乎所有人都不知道呢,你怎麽會認識Rain!這太巧合了!」Carol一臉驚喜
其實,我不知道用什麽語言來描述那一霎那的驚訝。地球另一角這個陌生的國度,一個偶然的聚會,三個陌生人,卻發現彼此原來都被一根看不見的綫連著的。
我一擡頭,看見上帝在偷笑 :)
Thursday, March 03, 2005
像爱情的Tiramisu
蛋糕我放在桌角,继续看书。今晚可是要看完这一章的,计划怎么能被小小蛋糕扰乱呢。书继续看着,我瞟了一眼被我放在一边的蛋糕。它被装在一个天蓝色的盒子里,顶上的宣传画让我觉着里面的内容有点像Cheese Cake。我继续漫不经心的打量着它,这是什么蛋糕啊,Tira--mi--su,发音好熟悉啊.....天哪,这不就是那帮女孩子们天天嘴里说起,然后还流露出一脸幸福的意大利名点“提拉米苏”吗?我连忙打开盒子,看看究竟他是什么样子。
盒子一开一股咖啡的香气扑鼻而来,我切了一小块,放在嘴里慢慢咀嚼。细绵柔软的cream交糅着滑润浓稠的sponge、再夹杂些许coco粉细干爽的表面质感,让齿间充分感受到了cheese与cream的清爽奶香、蛋与糖的甜润、finger cake的绵细、咖啡的苦甘、朱古力的馥郁、酒香的醇美醉人,多重层次与滋味在此交织融合,各种感官与知觉,居然都能在一块小小的Tiramisu里得到体验。还真不是盖的,看来它能得到女孩子们的青睐,绝非侥幸。
我很快就被这家伙吸引了,甚至上网来查它的究竟。说到Tiramisu的由来,有趣的是,它却全然不是什么历史悠久的传统意大利经典甜点,从问世到风行,至今不过短短的30多年,算是西式甜点世界里面的年轻新贵。虽然要细究其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一种叫做Zuppa Ingrese的甜点蛋糕,但真正的Tiramisu则一直要到上世纪60年代才在意大利威尼斯的西北方一带开始出现。当地人采用Mascarpone cheese作为主要材料,再以finger cake取代传统甜点的海面蛋糕,加入咖啡、可可粉等其他元素,甜与苦就像天使与魔鬼、和谐与冲突的极端结合,使得原本温柔甜美的Zuppa Ingrese,刹时间有了更独特更复杂的个性,分外令人迷醉倾倒。
另外,在Tiramisu里面添加的酒,一般可以使用Brandy、Rum甚至咖啡酒(coffee flavour liqueur),但真正最地道的,应该是产于意大利西西里岛的Marsala酒,才特别能够使它散发出优雅醇美的芬芳。
而在品尝时,除了配茶、咖啡以外,Tiramisu还能和什么样的酒相搭配呢?一般而言,为了不影响Tiramisu的浓郁甜美,不建议和酒一起享用,不过如果是作为饭后甜点,则不妨在用完正餐后、吃Tiramisu之前,来一点法国的Sauternes或是德国的贵妇甜白酒清清口;吃完之后,再喝一点较甜的西班牙Sherry或葡萄牙的Port等加烈葡萄酒,都能够起到发挥美味相乘的绝佳效果。
女孩子们这么中意Tiramisu,更是上升到爱情滋味的高度,原因不仅仅是它的味道和造型,更是它名字的由来。Tiramisu在意大利语中,“Tira”是“提、拉”的意思,“Mi”是“我”,“Su”是“往上”,合起来就是“拉我起来”,引伸一下便是“记住我”、“带我走”的意思。“我要你记住我!”在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中,娴静腼腆的直子总对深爱她的渡边说这句话。虽然直子从来没有爱过渡边,但她仍然要他记住她。尽管后来出现了活泼可爱的绿子,渡边的心中仍然铭记着香消玉殒的直子。 忽然想起近代诗人徐志摩遭遇与林徽因的爱断情伤后,在美丽的佛罗伦萨写下那首忧伤凄迷的《翡冷翠的一夜》,“你真的走了,明天?那我,那我……你也不管迟早有那一天;你愿意记着我,就记着我,要不然趁早忘了这世界上有我,省得想起时空着恼……”假如提拉米苏可以让你爱过的人永远记住你,那该多好啊!
Tuesday, March 01, 2005
雪花与岩井俊二
连着几天天空下着雨,阴冷得很。
昨晚在图书馆4楼自修,一阵冷风吹来,竟然又飘起雪花来了。棉花糖样的雪花懒洋洋的在漆黑的空中飞舞,那一霎那真是美极了。我对着窗外发呆,突然想到了岩井俊二《情书》中的片断。纯白的雪地,飘落的樱花,图书馆淡色的窗帘下忽隐忽现的少年。
花与爱丽丝 岩井俊二 / Fish In The Pool 一直很喜欢岩井俊二的作品,没想到除了导演,这次连《花与爱丽丝》配乐都是他一手操办的,除了佩服,我只能说这是一个鬼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