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29, 2005

爱很简单?

7月28的那场大雨,有了秋天的感觉
晚上给Laite送行,他明天就要赶往伦敦然后搭乘后天一早的飞机去日本,然后再那儿完成一年的后续研究生课程。 我去他那儿找他,一房间的东西已经被装在两个箱子里,空荡荡的屋子就如同我们一年前来时那样,我看着他,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

假期学校的酒吧只有混乱嘈杂的Underground还开,那儿不适合离别,还是去TESCO买点酒回来喝吧。暴雨过后的空气有丝丝凉意,街灯晃着桔黄光忽明忽暗,我们默默行走,偶尔说上两句。

回到寝室,打开啤酒,Laite开始和我说起他的爱情。那个他不应该爱的女孩,那个他国内好友的女友,那个他永远都让他猜不透的女孩,曾经让他快乐好像身边就是天堂,也让他痛苦得自残身体,但身体的疼痛又怎及心中之痛,他激动过彷徨过无助过悔恨过,他就这么爱得简单而执著,爱得冲动而勇敢。他永远记住了二十天的欧洲之旅,古典的意大利、浪漫的法兰西,有他们年轻的欢笑。Laite拿出手机给我看他们在巴黎的短片,有个女孩子快乐的声音,镜头拉远,塞纳河畔(Seine River)的埃弗尔铁塔(Eiffel Tower)在黄昏下如同个巨人默默矗立,这是他心中最美好的画面。理性与情感,爱情是什么东西?能让个一米八的北方汉子在我的对面捂脸流泪。

想起两天前小真在MSN中发给我的一段话:

“......当他或者她流泪的时候,并不一定软弱,或许他/她正在为一份真情勇敢地奋斗;而当他或者她欢笑的时候,并不一定快乐,或许他/她正在为没有真情而苦苦挣扎。 ”

我们都是孤独的人,我们相偎在一起取暖。

Wednesday, July 27, 2005

个人网站,3年后的重生


privatewww.essex.ac.uk/~ffei

目前还只是框架的新个人网站,内容要慢慢丰富了。包括我在英国的学习和旅游。

这两天突然想做一个个人网站,记录一下自己在英国的旅行生活和学习,用英文来写,一来可以让外国的朋友们更多的了解我,二来也是为即将结束的研究生生活做个纪念。

我花了两天的时间很认真地构思设计,然后将它们一一实现。我不知道 为什么我会突然有这个念头,因为这离我制作最后一个个人网站已有三年之隔。

我的第一个个人主页是98年时候用微软FrontPage 97做的。那是大二夏天的事情,宽带还是很奢侈的东西,我向电信局租了一个56k modem,在寝室里用201卡拨号上网。我的抽屉里有厚厚一打用过的卡,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我第一个Homepage“小鱼的东瀛快讯”(那时候很着迷听“日之韵”系列的日本流行乐看日剧)的诞生。在那个网络信息有限的时代它很快就因为内容丰富而点击破万,武汉音乐台曾给我发邮件希望邀请我去参加他们的节目,后来因为考试而被我谢绝了。

后来我转投Macromedia的怀抱并且学会了Dreamweaver和Flash,我用它们对“快讯”进行了改版,版面一从明快的天蓝色变成了深沉的黑色,名字也顺应改为“秋季版”。可能是这次不成功的改版,最后我一直得不到设计上的灵感,新版的“快讯”也无疾而终。不过这次对新技术的尝试让我兴奋不已,很快我就投入到为自己社团作宣传网站的工作中去了。大三的暑假我从厦门回来,学校最大社团“大学生经济研究会”会长就找到了我,希望我能为他们制作了一个全新的网站,并以此参加全国的大学生社团网站比赛。我欣然答应,并用了一个暑假时间去设计制作,也同时认识了些同道中人。那段时间我常对着电脑就是一天,非常辛苦,不过好在网站如期交付,并最后获得了三等奖,这对我无疑是一种莫大的鼓励。

大四的时候我认识了比我小一届的一个老乡,他是Flash方面的技术专家,至少在我看来的确如此。对于网站构建的很多想法我们一拍即合,于是闭门攒出了几个看上去很花哨的Sample web pages出门找公司推销自己的技术去了。几天跑下来还真找到了一两家公司愿意让我们为他们做网站,就这样我们招摇晃骗开始赚点小钱。其间我还收到了李阳疯狂英语网站发给我的邮件,希望我能为他们工作,遗憾的是那时候我还是大四上,这件事情也只能作罢。大四下我凭借一个凸显Flash技术的网站作品很容易就得到了好几个上海公司的offer,后来也工作的时候认识了很多有趣的人,并从他们那儿学到了很多后台ASP技术。这些都是01年毕业前的事情了。

我一直以为我将来是会以计算机为生的人,不过上海的工作经历改变了我的想法,计算机也许会是我的兴趣所在,但那就是爱好,拿来谋生我总觉着少了点什么。草草完成自己最后一个作品“新锐New Read”后我远离了网站,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到了随后的工作中,我甚至已经忘记如何制作网站。

直到前天,我重新拿起Dreamweaver和Photoshop,才发现原来它还是那么迷人 = )

Saturday, July 23, 2005

论文进行时

抬头看了一下日历,今天七月二十三号,又到月底了,离论文的deadline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本想早点准备早点结束的,可到了最后才发现这次又是和往常一样,我从没把任何事情做在前面,老爸如知道又该为我这个性格骂我了。

三月份交到系里面的Dissertation Proposal中我写到打算以CAPM(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的有效性在中国股市中的实证分析为研究方向。大体思路就是取沪市或者深市的股指以及同期国债利息等数据来做回归,然后分析由此得到的模型和CAPM是否一致,或者在什么情况下一致什么情况下不一致,接下来分析结论背后的影响因素,包括与前提假设有关的、宏观政策的因素等等。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写下去文章应该可以顺势而就,不会太有难度,但平心而论,这个方向实在是太老了,不光国外很多人研究过,国内也有很多成文,再嚼别人的剩饭的确没什么意思。如果改用Ross的APT(Arbitrage Pricing Theory)模型,则可能会因为中国市场的不有效而很难进行下去,但也许会比原始的方向有些意思。

上周我在浏览网页的时候,无意看到了一个词“Real Estate Derivatives”(房地产衍生用具)给了我很多灵感。我想起几个月前在和讯(hexun.com)上看过的一篇文章,就讲到了通过房地产证券化的方式来解决房地产开发中存在的巨额资金以及巨大风险的问题,同时也可以降低银行呆坏账,使银行得以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整体的金融环境。地产证券化的主要思想就是,房地产作为一种实资产Real Asset在资本市场上进行交易,将流动性差的资产转化为流动性好的债券,借以融通资金。这方面东西的确新颖,地产证券最早出现在70年代的美国,随后在西方社会蓬勃发展,而在我国出现也是近几年的事情,如果可以对这种证券进行期权定价,应该可以促成一篇很有意思的论文。不过问题是我搜索了一下Google,发现相关的文章比较少,国内的文章多数都在介绍地产证券为何物,只能从英文的资料入手。搜索下来我找到了三篇内容接近的文章,打算看完后再和导师交流一下想法。

对于论文到底是该找个有意思的新颖的方向还是找个保守点好些的呢,我一直有所犹豫。从自己的性格来讲我喜欢做点有挑战的事情,但如果理性点来说,其实我应该首先保证论文能拿到60分(这是拿Merit degree的必要条件)。昨天Regina见完导师Ejarque回来告诉我,Ejarque下个月初要结婚了,这位40岁的葡萄牙爷们终于要踏入婚姻的殿堂了,可喜可贺,不过我担心的是接下来他可能没有心思关我们的论文了。无论如何,我得抓紧敲定方向,赶快动手了。

Friday, July 22, 2005

又到七月

又到七月,这个季节充满了躁动和不安

和朋友们的聊天中开始提及毕业后的打算----“去"或"留"。无论选择哪一个最终都要面临诸如以下的问题:去哪儿,北京上海还是深圳?什么时候回去,毕业就走还是等签证到期?回国的工作如何开始找?CV要怎么写?决定去什么行业?留的话,要如何续签,以visitor的身份黑在这儿还是用CFA的Full-time课程续上一年,如果可以拿到Ph.D的offer是不是可以续上三年呢?下半年的房子不太好租,哪儿能找到又便宜又方便的住所呢?最近工作这么难找,下半年的生活费要从哪儿来?......问号问号还是问号。我讨厌作决定,每次作决定前我总是极度不安。

朋友中小猪毕业后玩一个月就回家,猩猩已经开始找房子因为他得参加明年的考试,敏明说会待到签证到期,Tanya要在英国找工作并可以照顾在这儿的爷爷,Yngvild是双硕士课程所以要回挪威继续学习,Mansour毕业就回国因为这儿“Fucking boring”,黄大姐要回国做一年field work,其他几个Ph.D会和新的master们度过下一年快乐时光,Jing据说要去德国,Lucy会混到VISA expired,Regina要赶回国参加银行界的招聘会,Cindy已经开始督促她老公向北美发展,lei临阵变卦回国的可能性大幅上升,梁敬丰在马上回国与签证到期回国间摇摆不定,吴以乐则在读不读Ph.D上犹豫不决,老李最近都在物色房子打算签份一年期的租约,而我呢,去还是留?我也不知道。

近来我总是喜欢回忆大学毕业前的那段时光,那时感慨一晃大学四年时光就已经过去了,现在再回首时才发现,又一个四年也悄然流逝了。

摄于2001年05月。因为“花公公”在班级录里的一句话,我辞了工从上海匆匆赶回学校,和兄弟们度过这最后的大学时光。两个月后大家踏上滚滚列车各奔东西。

Thursday, July 07, 2005

伦敦地铁大爆炸

早上我被电话吵醒,那头传来的是Lucy惊慌不安的声音“伦敦地铁发生连环大爆炸了!”我马上从床上跳了起来,“这是真的吗?”,“我正在通往伦敦的火车上,车上的广播都在播报这个事情...”我目瞪口呆不敢相信听筒那边的事实。

嘱咐好Lucy别太惊慌,别去人多的地方后我连忙打开电脑,直接去BBC.co.uk,却发现根本连接不上,只好转去CNN.com。CNN的头条就是: TERROR HITS LONDON(恐怖笼罩伦敦)。几个漆黑的大字张牙舞爪如同一个无底黑洞吞噬了人们的欢笑还有生命,留下无尽的恐慌和悲伤。

主要的地铁爆炸地点和时间,共有四处。(图片来源 BBC)

BBC上的新闻不停更新,
"Bus 'ripped apart' in explosion(巴士在爆炸中被掀开)"
"Kings Cross feels brunt of attacks(King Cross可以感受到爆炸的冲击)"
"Disruptions across London(伦敦交通中断)"]
"Blair: Terrorists will not win(布莱尔:恐怖主义不会成功)"
"London bombings toll rises to 38(伦敦爆炸死亡人数上升至38人)"
"Massive hunt for London bombers(大规模搜索伦敦爆炸制造者)"
......

我盯着屏幕,每一条新闻都足以慑人心魄。8:51上班高峰,Liverpool st. Station的Central Line地铁首先发生爆炸。5分钟后,8:56 King's Cross Stration的Piccadilly Line接连发生爆炸。9:17 Edgware Rd. Station的Circle Line发生第三起爆炸;半小时后,9:47 Upper Woburn Place和Tavistock Square之间一辆双层巴士上层被炸飞。

可以发现爆炸发生地点都是人流湍急的交通要道,Liverpool st. Station和King's Cross Station分别是伦敦通往英格兰东部和北部的中转枢纽(前者是我们去伦敦的必经之路,从学校到伦敦必先到Liverpool st. Station然后乘坐Central Line地铁去往其它他地方),而Edgware Rd. Station也是三条地铁交汇的中转点。爆炸时间被选在了伦敦申办奥运成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上班高峰时期。很显然这一切都表明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恐怖袭击,不仅要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更是要人们在最高兴的时候硬生生留下恐慌的眼泪。

电话里传来现场的声音,警笛长鸣;电视中警车飞驰,全副武装的警察已经封锁了现场,救护车和消防车也已投入工作,车站口冒出滚滚浓烟,人们衣衫褴褛,相互搀携地从车站中走出来,满是鲜血的脸上写满了恐慌。这一幕我曾经在9.11的纽约看过,在3.11的马德里看过,如今在我熟悉的伦敦再次上演。我不停地给刚刚前往伦敦的朋友打电话,希望得知他们的情况,可是因为网络问题,打向伦敦的电话变得异常难通,这边我心急如焚,那边Lucy不停地打过来,告诉我Liverpool st. Station被封闭了,全城的地铁公交全部中断,现场一片混乱,她回不来了。我劝她不如找个旅馆先住下来,等事态缓和一点后再作打算,可是现在的伦敦Lucy说她害怕觉着危险要赶着回来。

4年前9.11那一幕被我深深记在脑中,虽然被双子塔相继坍塌、伤亡人数不断攀升而震惊,但心里却掩不住一丝快感,拉登给蛮横的美国当头棒喝,课上得相当漂亮。新闻显示今天的7.7伦敦爆炸案背后也是基地组织所为,我却一点都兴奋不起来。身边发生的恐怖主义,关系到朋友和自己的安危,让我从骨子里感到害怕。不去争论这是不是英国支持美国入侵伊拉克得到的报应,其实所有的战争和袭击都是恐怖的,区别只在于英美是“国家恐怖组织”基地是“民间恐怖组织”,然而一切冲突的后果都要由老百姓买单,无辜的平民才是最大的受害者,无论哪一方造成了平民的伤亡都该被强烈谴责。和平只能来源于消除歧视和不公平待遇,加强合作和互信,减小经济发展不平衡,增强彼此文化交流上。联想到一周前在G8国的八个城市以及南非同时举行的Live 8音乐会,汇聚了世界上最多的音乐精英,目的就是为了通过音乐的形式来关注非洲,并希望通过义演的方式为非洲减轻数十亿美元的外债负担。这是音乐人的责任感,虽然他们的力量是微弱的,但音乐却唤起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对和平的渴望。几天前在苏格兰首府爱丁堡举行的G8八国集团峰会讨论的主要议题之一就是如何增加对非洲的援助,这是“富人俱乐部”成员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是他们需要承担的责任。

在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不安全的时候,我们是多么渴望和平美好的生活,每个人脸上都是幸福,有欢笑,不再有战争。Michael Jackson在吟唱"...there's no need to cry...there's no hurt or sorrow..."

Michael Jackson / Heal The World


Wednesday, July 06, 2005

It's London!2012 city of Olympic Games

中午在Post Room吃饭的时候,扫了一眼电视,发现画面上正是在新加坡举行的奥委会第117次会议以决定2012年第30届夏季奥运会主办城市。角逐场面异常激烈紧张,三轮过后只剩下巴黎和伦敦这两个“宿敌”。现场一片寂静,气氛紧张的大家喘过不起来,在经过一段几乎可以让人窒息的等待之后,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台上表情严肃并激动的说出“London”,伦敦代表团爆发了!人们举臂尖叫,相拥而泣,电视画面切换到伦敦现场,特拉法尔加广场上人山人海,激动的人们在大屏幕下挥舞着旗帜,翩翩起舞。

我也不自觉地为伦敦而兴奋,留学生活已经在我心中深深打下英伦情结的烙印。而刚才那一幕让我想到了2001年7月13日的那个夜晚,我们也曾激动得欢呼雀跃,兴奋得叫哑了嗓子,为北京的成功,也为沧桑故国的梦想与荣耀。现在英国人享受了4年前我们的激动,3年后他们也要从我们的手中接过五环旗,把它挥舞在闭幕式的中央。

为你喝彩,伦敦!2012我们再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