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28, 2005

Hertfoldshire的春天

从London看完Boat Race后我便北上,去Hertfoldshire看住在那儿的妹妹。Hertfoldshire离伦敦不远,坐火车25分钟即可到达,是个安静的小镇,基本没有什么工业,有的只是栋栋住宅,很多为伦敦人所购买。

妹妹Amanda在外面租房子住,是一栋典型的英国住宅,上下两层,厨房对着庭院。门口种了很多樱花树,春色写满了枝头...

Sunday, March 27, 2005

Brawn against technique? Oxford的胜利

昨天下午,和以往一样在BBC看新闻,头版头条介绍的Cambridge和Oxford之间历史悠久的传统比赛Boat Race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一时兴起决定拉个朋友去看现场。一通电话打去,最后决定和Lucy赶次日早班火车前往伦敦。

今天是Easter Sunday(复活节周日),所有的交通都不正常,多数班次取消,即使少数班次依然运营也不能像以往那样直接抵达,这趟去伦敦的火车足足比平常要多花一倍的时间并且需要转车两次。到了伦敦以后我们还需要转坐地铁(London Tube)Hammersmith & City Line到终点。这样反复折腾,我们终于在14:50抵达了目的地。

Hammersmith Bridge是整个赛事的中点,可能因为是唯一可以地铁直达的观看点,我们眼前是黑压压一片攒动的人群。我和Lucy左突右撞也没能找到理想的观看位置,平时觉着英国人都挺矮的,怎么一下子冒出这么多高个子,挡在我们面前,即使踮起脚也看不到 :( 无奈我们只能和大多数一样抬头看大屏幕的现场直播,好在现场气氛非常不错。保守的英国人把观看这项比赛当成了难得的放松机会,邀亲朋唤好友围坐在草地上一边喝着啤酒一边高谈阔论。牛津剑桥的簇拥者们则齐声高唱带有Oxford和Cambridge字样的歌为自己的队伍加油,当大屏幕开始介绍双方选手的时候,他们就拼命嘘对方队员给自己人鼓掌,极力地营造出一种主场气氛。

Cambridge和Oxford之间划船比赛的历史需要上述到1829年,两个朋友之间的较量,之后每年举行,两校各有胜负,剑桥稍稍领先。回顾比赛的历史是件很有趣的事情,按记载,Cambridge有两次的翻船经历,Oxford也曾经靠犯规拿到冠军,Oxford曾经有过两位女舵手,并都取得了冠军等等。比赛用的是国际级八人桨船,长19.90米,重96公斤,能成为它的掌控者是一件极其荣耀的事情,如果还能取得比赛的胜利,那便和英雄无异。

是比赛就要赌输赢,这是英国的传统。曾经在Cambridge住过的Lucy毫无疑问的成为剑桥的铁杆,我一向支持弱势方,则站在了Oxford这边,赌注为一顿午饭填饱大家饥肠辘辘的肚子。下午3:05,比赛准时进行。选手们要从起点Putney Bridge出发,沿Thames River(泰晤士河),经过Hammersmith Bridge和Barnes Bridge最终到达Chiwick Bridge,全程4英里,预计17分钟。比赛一开始,Oxford就以强有力的出发取得了领先,并超出Cambridge一个船位距离,不过对于这种拼耐力的比赛来说,最初的领先不能说明什么。Cambridge的拉拉队显然知道这点,他们在那儿边跳边唱歌,一点都没有担心的意思。很快,船就划到了我们这边,人群一下子骚动起来并向岸边涌去,我们被夹在中间,只能蹦起来拍照,真够狼狈的:D 就在我们这个拐弯处,Cambridge突然发力,将差距缩小到和Oxford并驾齐驱。我和牛津的“船迷”一下子着急了,使劲喊COME ON GUYS! GO FORWARD! Lucy也很开心,好像午饭已经到手了,她一直对剑桥对牛津78:72的胜率很有信心。很快小船就在我们视线中消失了,人们又继续回到大屏幕前,歌声就在我们的耳边唱响,口哨和口号此起彼伏,让你100%的投入到这项古老赛事中。Oxford今天真是有如神助,就在我为他提心吊胆的时候,一个加速又逐渐将Cambridge甩开,并将领先20米的优势一直带到了冲破终点的一霎那。人群爆发了,Oxford的歌声在耳边响起,我高兴得又蹦又跳,大屏幕上牛津的选手们相拥而泣,剑桥的队员则一个个垂头丧气无精打采。这样,Oxford就取得了第151次比赛的胜利,并且也将差距缩小到78:73。我也赢到了一顿Burger King的套餐,开心开心!

现场的力量征服了我,这就是体育的魅力吧,我想如果能有机会去看一场英超现场比赛就好了,如果是Chelsea(切尔西)对Arsenal(阿森纳)那就更完美了,哈哈,但球票价值几许呢?

Tuesday, March 22, 2005

最后一课、最后一刻

结束今天这门课,所以在英国的课堂学习就都结束了,剩下的只是复习、考试和写毕业论文,所以一下课大家都在那儿喊“8000镑的学费花完了”:D

时间真是过得太快了,几个月前我还在为重新开始的学生生活而感到兴奋不已,现在随着最后一课的结束,我没有任何激动,一大堆的复习和考试等着我,之后会有一个短暂的快乐,我可以出去旅游,写论文,答辩,之后的之后也会和很多人一样面对去留的难题,回去的话便要加入庞大的求职大军,重新过回朝九晚五的生活,拼命工作,努力赚钱,买房买车,结婚生子......听起来好像很是让人沮丧。Anyway,大多数人的生活就是这样,仔细回味一下,是一种简单的幸福,单纯的快乐。我也要努力准备,好迎接它的到来。

拍个照留念,下次重返教室会是是什么时候呢?会是什么身份呢?



Innocence Mission / Befriended


Tomorrow on the runway

Old days, don't come to find me,
the sun is just about to climb up over there.
'While my heart is sinking I do not want my voice
to go out into the air'.
Did you leave the darkness without me?
You're always miles ahead.
And you're standing in tomorrow on the runway.

Oh be the music in my head,
the air around my bed, oh be my rest.
Replace the small disgraces of
the times and places that I never really left.
Did you leave the darkness without me?
You're always miles ahead.
And you're standing in tomorrow on the runway.

Oh I want to fly, fly forward into the light,
be alive, to come alive,
on the leaf-bright Friday drive,
sudden horses at the red light,
turn around, see clearer ways to go now.

Sunday, March 20, 2005

“虚妄和自大”与主耶和华

当心灵有所归于有所依靠的时候,我感觉到了他们来自内心的喜悦和平静。今天应Phd玉琴大姐之邀,去参加她的受洗鉴证,这也是我第一次如此接近的去感受基督徒们的日常生活,并为能分享他们最为幸福荣耀的时刻而感到激动不已。

其实对于基督教退一步说宗教我都没有深刻的了解,多年共产教育加自然科学熏陶,我总是认为世界万物有着我们可以释解的机理和秩序,那怎么会有个神呢?爱与恨,幸福与寂寞均由行为所致,行为皆因思想所诱,所有这些都是一种花与果的因果关系,不以所谓神灵的存在而左右啊。记得一次参加CCF的团契,有个牧师布道,说到了寂寞的问题。大致意思是说人最痛苦的寂寞是因为没有人愿意与你分享,如果相信上帝的话,便会有所改变,因为主与你同在他会懂你关心你爱护你。我不否认这样会让人得到喜乐,但没有改变因(如此人有自闭抑或行为不为他人接受)喜乐是自我的安慰,痛苦只是被暂时掩盖了。也许我这种想法就是Phd大姐鉴证词里所写她早年的“虚妄和自大”,以为自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样的经历我也有过,如果不是Phd大姐提起我已经把它忘却,曾经反复的自我思辨,自我反省,告诉自己要“善”--于己于人,但却没有发现在这种自我纠正的过程中我已经改变了自己,本性和某些品质在流逝(虽然我也不知道流失的是好的还是坏的),太多的理性加深了对自我的怀疑和否定,当自己强打信心挺起胸膛去面对这个社会的时候我却感到了巨大的慌张无措。我曾经深信自己可以改变这个世界,但最后却发现它就如这山这水,我们所能改变的只是自己。当我看到自己渺小的时候迷茫得就如同站在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人生又将何去何从呢?幸福是什么呢?幸福在哪里呢?难道我们只能凭借主的力量,借着他的指引去获得平安和喜乐吗?我无以为答。

我只知道赞美诗唱响,抬起头看见阳光从窗户倾泻下来的霎那,我内心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平静...

Tuesday, March 15, 2005

《花与爱丽丝》:那一段耽美而脆薄的时光


片名:花とアリス /Hana & Alice
译名:花与爱丽丝
编剧/导演/音乐:岩井俊二
主演:铃木杏Anne Suzuki - 荒井花
    苍井优 - 有栖川徹子
    郭智博 - 宮本雅志
摄影:篠田昇 角田真一
类型:爱情文艺 片长:135分钟
制作:东宝
上映日期:2004年3月13日
官方网站:hana-alice.com

如果不是结尾那段美至极致的舞,我不会对岩井俊二这部近作有太深刻的印象,毕竟,这不是一部以情节取胜的电影,它平淡得就像每天清晨透过窗帘闯进来的那缕光线,没有浓厚的气味,也没有斑驳的颜色,第一天出现的时候,不会过份留意,第二天出现的时候,轻易地忽略过去了。但是,突然有一天,就发现自己每天睁开眼睛以后,最想触碰到的,就是这一缕微不足道的光线。也就是这样反复出现的平淡,却让人心有期许,如果有一天,光线并没有如期而至,内心必会生出无端的怅惘。

几个女孩到一个杂志社面试,她穿着校服,一脸无辜地被几个浓妆艳抹的女子夹在当中,显得格格不入。之前,她已经有过相似的面试经历,都以失败告终,这回,她或者已经不抱望太高了,所以,看着她像个局外人般站在一旁看着其他女子轮番上场,只是一副平淡的表情,最后,终于轮到她了,只见她从容地把鞋脱掉,用胶纸把纸杯捆合成芭蕾舞鞋的形状,在并不光滑的地板上翩然起舞。镜头一直对着她,偶尔出现同场看得目瞪口呆的评委和观众。最后,她赢了,被评委录用,被银幕前的观众长久记住。一气呵成的长镜头,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一个唤作信念的过程。无法不对这样的舞蹈心存感动,这段舞,有可能是这个舞者一生当中唯一眩目的一段,而她完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不带任何杂质与花俏。

这段舞,由爱丽斯所独领。她是女主角之一,青春的痕迹缠绕在她的身上,像海藻缠绕着珊瑚。纯净的面孔略带苍白,说话温婉羞涩。她曾经在岩井的另外一部戏《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出现,角色是一个被逼去做社交援助、最终以自杀换取新生的女孩。两个角色的反差比较大,她在《花与爱丽丝》的表现已经一扫几年前的青涩懵懂,称为“脱胎换骨”并不为过。

相比之下,另外一个主角花的表现就热烈得多了。她跟爱丽丝双生花般常伴左右,更像蝴蝶的两翼,要飞翔起来,谁也离不开谁。从影片的开始到结局,都是她们相随着行走的影像,中间有直路,也有歧途,而她们所走过的路都是我们所走过的,导演并没有特别地夸大或缩放什么,如此真实而明了,如同一朵花盛开,花瓣绽开,继而在空气中留下再也收拢不住的花香。

她们一起讨论异性,追逐异性,拿出相机,偷拍心仪的对象,然后,开始了长达100多分钟的暗恋与交错。故事总是这样开始的--两个死党同时爱上了一个男孩,一个热烈、一个冷静。其中一个使劲促成另外两人,到最后,却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那个一直在其中参合的却与男孩修成正果。幸运总是眷顾那些懂得珍惜与懂得宽容的人,哪怕刚开始的时候,需要隐忍和等待,最后,结局却是好的。幸好,这部电影点到即止,并没有往媚俗的圈套里转,爱丽丝对于宫本的爱也仅截至于“我爱你,再见”的中文表达。没有再进一步了,一切就像那逐渐荡开的波心,无风而止。而花通过一个美丽的谎言跟宫本建立起来的稀薄感情,就像那团沾在花手里没水洗刷的肥皂泡泡那样,只要遭遇一场雨,就被冲洗得一干二净。但无论如何,她们都曾经拥有过自己想要的感情和透明没有杂质的快乐。

135分钟的电影,深烙着岩井俊二一贯的格调。先抑后扬的情节处理,从清淡到浓烈,一点一点把观众的感动掀起。把《梦旅人》或《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压抑与沉重收敛起来,叙事结构的简化,演员有节制的表现编排,重温了《四月物语》、《烟花》的恬静和低调。就是一段时光,耽美而脆薄,是一只即将破茧而出的蝴蝶,在捅破黑暗与光明的通道上,迟迟疑疑,终于,决定什么都不要了,卸下负重,摆脱束缚,就这样把那段时光延续着,最后,在众人的注目中,得到了去路。

摘自www.impdb.com

Monday, March 07, 2005

阅读的方法

“The only difference between who you are today and the person you will be in five years will come from the books you read and the people you associate with”
“今天的你与五年后的你唯一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你际遇的人和读过的书”。
这两天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身在资讯爆炸的时代,如何更有效的获取和保存积累知识?最近在写dissertation的proposal,面对一大堆的书本和papers,花了一大堆时间结果还是发现前面看后面忘,开始找到点思路,顺着思路看papers却又被引到另一个方向上去,一天忙下来时间花了人却迷茫了。昨晚开始决定换种思路(不光为论文也未easter假期结束后的考试),专门把所有的课程guidelines研究一番,在彼此相关的地方坐上记号,让他们合并成几个整体,也让自己有个全局观,结果发现每门课在自己的脑海中变得有条例并清晰起来。想起几天前在Owen的blog上看到的一篇文章,讲杂志阅读的技巧,很为受用,转载于下。

--------------------------
分享阅读杂志的一些方法 - How to read Magazine Part I
Post by Owen

现在网络阅读相当程度的替代了书本的阅读,但一定有很多朋友和我一样还保留着阅读杂志的习惯。一本好的杂志不仅令人爱不释手,还会激发知识的兴奋感。曾一度希望在美国订阅一些中文杂志,可惜太麻烦,所以平日阅读的大多是英文杂志。过去两个月,针对自己以前的阅读方式做了一些试验性的改变,将一些阅读体会和方法分享与大家共同交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选择,浏览,摘要,同步管理。在开始分享阅读体会之前,先说说为什么会开始试验性的改变阅读习惯。首先是因为去年看完《Getting Things Done》这本书之后,受到了很多启发。接着是年初整理书架,令自己感觉有些沮丧,去年家人寄来好些书一年下来却没翻几本。以上两个原因都促使我在随后清理杂志的过程中下定决心进行一些改变(去年订的杂志有一半都没看完)。

选择杂志:
杂志的种类越多,选择也越多,可并不是所有杂志都适合自己,都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去阅读。例如时代周刊 (Time) 和财富(Fortune) 这两本较著名的杂志去年都订阅了,但发现这两份都不太适合自己阅读,时代周刊政治内容过多,读起来生硬,乏味,而财富杂志则过于“财富”,分析报告动辄上亿,谈论也大多是大公司之间的事情,这种杂志更适合那些跟踪华尔街股市行情或是投资者去看。所以,以上两份杂志今年就坚决的抛弃掉。其余的还有PC Magazine,Mac World等等,但自从Engadget,Gizmodo进入RSS阅读器以后,这些“浏览型”杂志基本上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尽皆抛弃。总结几条体会:
1. 贵精不贵多,选择一份好的杂志是自己对时间投资的保证。
2. 适合自己的杂志,根据自己阅读习惯和兴趣选择帮助最大的杂志。
3. 订阅自己喜爱的专栏作者的杂志。

浏览目录 - (工具: 荧光笔)
以前的阅读总是拿到杂志由头到尾的开始翻,看到那儿算哪儿,因为阅读时间是零散拼凑而来,再加上杂志本身内容的连贯性不强,经常翻完一遍也没有重心。

现在的方法是先仔细阅读一遍杂志目录,首先是可以熟悉杂志的内容安排和分配,是节约阅读时间的关键。而且杂志的目录一般会列出本期的重点文章和简短介绍。用笔把感兴趣的文章和专栏划上记号,并先从这些做记号的文章开始读。

摘要和标记 - (工具: 立可贴, Post-it标签 )
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进行适当的摘要和标记能够令阅读有更大的收获,在这里主要使用的工具除了荧光笔还有立可贴以及立可贴标签 (post-it是否叫做”立可贴”?)。最主要的摘要对象包括一些数据,总结,观察,根据各自的需求进行摘要。 同时通过使用彩色标签按照自己的方法进行分类和归类。彩色立可贴标签有红,蓝,黄,绿四种颜色,按照自己的方法分别用表示
1. 红 = 中国相关
2. 蓝 = 科技相关
3. 黄 = 商业相关
4. 绿 = 创新,想法

然后根据精读文章内容贴上相应的标签,在这里还运用了Don Blohowiak的RQTA方法。

1. R = Research this further - 进一步研究
2. Q = Quote directly - 内容直接引用
3. T = Technique to integrate into the processes of my work or life - 可以应用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技巧
4. A = Action item to put on my To-do list related to work in progress - 与工作相关并需要做的To-Do

将颜色与RQTA搭配起来,在标签上面注上一个字母,例如某篇介绍中国的文章需要进一步的了解,则贴上红色标签的同时注上”R”。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将不同颜色的标签和自己定义的步骤结合起来,比如可以直接在重要的文章标签上写上“重要”,或者使用立可贴便条附上一些简单的说明和体会。

to be continue…

Sunday, March 06, 2005

慵懶一下


Hope Sandoval & The Warm Inventions / On The Low

極度哀愁慵懶的女聲 Hope Sandoval ,溫暖而孤寂的 Dream-pop,躺在Sofa看窗外云飄過,repeat這張CD,步調突然變的些許緩和。

Bavarian Fruit Bread
Rough Trade Records
October 23, 2001

  1. Drop
  2. Suzanne
  3. Butterfly Mornings
  4. On the Low
  5. Baby Let Me
  6. Feeling of Gaze
  7. Charlotte
  8. Clear Day
  9. Bavarian Fruit Bread
  10. Around My Smile
  11. Lose Me On the Way

There is a melancholy mood here, but not depression.

Saturday, March 05, 2005

偶遇是上帝的安排嗎?

晚上和朋友一起參加CCF(Chinese Christian Fellowship 中華基督教會)的每週聚會。不一樣的是這次的活動是和倫敦的CCF合辦的,倫敦中文教會那邊過來七八個教友和大家一起狂歡。

短講、分享、唱聖歌、布道、遊戲、短劇等一系列結束以後,大家圍著餐桌邊吃邊聊,我倒了一杯水邊飲邊思索剛才牧師對「寂寞」的追問。突然,David拍拍我的肩對我說,來給你介紹一位倫敦的朋友Cui。互相寒暄過後,我縂覺著他的口音非常熟悉,就問到

「你老家在哪兒啊?」

「安徽」

「God! 咱們是同鄉呢!」我開始有點興奮,畢竟在英國能遇到老鄉算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那你本科在哪兒讀的啊」我繼續發問

「安徽財大」

我頓時有一種暈闕的感覺,干!這麽巧啊,不光是同鄉還是校友,偶遇在這種情況下,世界上有這種事情嗎?我有點懷疑自己對無神論的執著。後來了解他是'99的CS畢業,比我低兩屆,現在在倫敦念Business,再聊到以前學校的種種,二馬路的便宜貨、宏業村美味又廉價的小吃、龍湖畔的情人小旅館,那份久違熟悉又親切的感覺讓我好像又看到了四年前那個瘋狂又偏執的輕狂少年。

Cui拉過來他們同行的一個女孩給我認識,其實我們早已認識了,是我們做遊戲時候的組員,穿黃T-shirt戴寬邊眼鏡的氣質美女Carol。然後就三個人聊啊,話題又從剛才對Cui的提問開始

「你在讀哪間學校?」

「BPP的Law,你一定不知道啦」Carol回答

「那你認不認識Rain啊?」我試探性的問問,畢竟這是個不可能的事情

「天~ 你認識Rain,我們很好的呢!哦,這怎麽可能,我們學校幾乎所有人都不知道呢,你怎麽會認識Rain!這太巧合了!」Carol一臉驚喜

其實,我不知道用什麽語言來描述那一霎那的驚訝。地球另一角這個陌生的國度,一個偶然的聚會,三個陌生人,卻發現彼此原來都被一根看不見的綫連著的。

我一擡頭,看見上帝在偷笑 :)

Thursday, March 03, 2005

像爱情的Tiramisu

晚上自修的时候阿拉伯小子Mansour敲门而入,拿着一盒蛋糕说是买多了要送给我,有人送来夜宵没有拒绝的道理啊,于是道了谢欣然接受。

蛋糕我放在桌角,继续看书。今晚可是要看完这一章的,计划怎么能被小小蛋糕扰乱呢。书继续看着,我瞟了一眼被我放在一边的蛋糕。它被装在一个天蓝色的盒子里,顶上的宣传画让我觉着里面的内容有点像Cheese Cake。我继续漫不经心的打量着它,这是什么蛋糕啊,Tira--mi--su,发音好熟悉啊.....天哪,这不就是那帮女孩子们天天嘴里说起,然后还流露出一脸幸福的意大利名点“提拉米苏”吗?我连忙打开盒子,看看究竟他是什么样子。

盒子一开一股咖啡的香气扑鼻而来,我切了一小块,放在嘴里慢慢咀嚼。细绵柔软的cream交糅着滑润浓稠的sponge、再夹杂些许coco粉细干爽的表面质感,让齿间充分感受到了cheese与cream的清爽奶香、蛋与糖的甜润、finger cake的绵细、咖啡的苦甘、朱古力的馥郁、酒香的醇美醉人,多重层次与滋味在此交织融合,各种感官与知觉,居然都能在一块小小的Tiramisu里得到体验。还真不是盖的,看来它能得到女孩子们的青睐,绝非侥幸。

我很快就被这家伙吸引了,甚至上网来查它的究竟。说到Tiramisu的由来,有趣的是,它却全然不是什么历史悠久的传统意大利经典甜点,从问世到风行,至今不过短短的30多年,算是西式甜点世界里面的年轻新贵。虽然要细究其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一种叫做Zuppa Ingrese的甜点蛋糕,但真正的Tiramisu则一直要到上世纪60年代才在意大利威尼斯的西北方一带开始出现。当地人采用Mascarpone cheese作为主要材料,再以finger cake取代传统甜点的海面蛋糕,加入咖啡、可可粉等其他元素,甜与苦就像天使与魔鬼、和谐与冲突的极端结合,使得原本温柔甜美的Zuppa Ingrese,刹时间有了更独特更复杂的个性,分外令人迷醉倾倒。

其实Tiramisu的做法步骤说来简单,但其中的讲究,则完全取决于材料以及制作的手工和技巧的高下了。特别是正宗的Tiramisu材料一定要舍得,其主要材料Mascarpone cheese价格不低(大约500克要100元人民币左右),还有作为垫底的finger cake也是关键。有些商家为了减轻成本负担,除了经常以比较便宜的海面蛋糕取代手指饼干之外,在Mascarpone cheese的用量上也常常“偷工减料”,或以cream cheese或增加鲜奶油取代,有时甚至因此而造成凝结力不足,致使其浓度、风味与入口时的质感都比正宗做法的Tiramisu略逊一筹。

另外,在Tiramisu里面添加的酒,一般可以使用Brandy、Rum甚至咖啡酒(coffee flavour liqueur),但真正最地道的,应该是产于意大利西西里岛的Marsala酒,才特别能够使它散发出优雅醇美的芬芳。

而在品尝时,除了配茶、咖啡以外,Tiramisu还能和什么样的酒相搭配呢?一般而言,为了不影响Tiramisu的浓郁甜美,不建议和酒一起享用,不过如果是作为饭后甜点,则不妨在用完正餐后、吃Tiramisu之前,来一点法国的Sauternes或是德国的贵妇甜白酒清清口;吃完之后,再喝一点较甜的西班牙Sherry或葡萄牙的Port等加烈葡萄酒,都能够起到发挥美味相乘的绝佳效果。

女孩子们这么中意Tiramisu,更是上升到爱情滋味的高度,原因不仅仅是它的味道和造型,更是它名字的由来。Tiramisu在意大利语中,“Tira”是“提、拉”的意思,“Mi”是“我”,“Su”是“往上”,合起来就是“拉我起来”,引伸一下便是“记住我”、“带我走”的意思。“我要你记住我!”在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中,娴静腼腆的直子总对深爱她的渡边说这句话。虽然直子从来没有爱过渡边,但她仍然要他记住她。尽管后来出现了活泼可爱的绿子,渡边的心中仍然铭记着香消玉殒的直子。 忽然想起近代诗人徐志摩遭遇与林徽因的爱断情伤后,在美丽的佛罗伦萨写下那首忧伤凄迷的《翡冷翠的一夜》,“你真的走了,明天?那我,那我……你也不管迟早有那一天;你愿意记着我,就记着我,要不然趁早忘了这世界上有我,省得想起时空着恼……”假如提拉米苏可以让你爱过的人永远记住你,那该多好啊!

Tuesday, March 01, 2005

雪花与岩井俊二



连着几天天空下着雨,阴冷得很。

昨晚在图书馆4楼自修,一阵冷风吹来,竟然又飘起雪花来了。棉花糖样的雪花懒洋洋的在漆黑的空中飞舞,那一霎那真是美极了。我对着窗外发呆,突然想到了岩井俊二《情书》中的片断。纯白的雪地,飘落的樱花,图书馆淡色的窗帘下忽隐忽现的少年。

花与爱丽丝
Hana & Alice

岩井俊二 / Fish In The Pool

一直很喜欢岩井俊二的作品,没想到除了导演,这次连《花与爱丽丝》配乐都是他一手操办的,除了佩服,我只能说这是一个鬼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