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11, 2005

CFA二进宫

12月3号,又去走了一场show。这场秀代价很大,考试报名费加上误工三周的工资,还有复习材料,乱七八糟加起来可能都有六百镑,合成人民币万元上下了。金钱以外的是时间、机会成本,别人在玩、在找工作的时候我在看书复习,虽然说也学到了些东西,但这次依然是一场完败。这次考试让我了解到了自己总是比较轻敌的一面,觉着没什么问题就便不认真起来,另外刚刚顺利拿到毕业证书,也让我有点飘飘然。虽然表面上我装作无所谓,嘴上挂着大不了再考一次,内心里我不断责备自己何时才能真正踏实成熟起来呢?我没有那么潇洒的。

CFA全成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是一项证券金融领域的专门考试,偏向于投资分析、风险控制规避,极其的全球认知度使这项考试成了广大青年进入金融领域的敲门砖、垫脚石,我也成了这个大军中的一员。今年考试依然在London Excel Exhibition举行,三个level一起考,两千多名考生济济一堂,场面非常壮观。考试一共六个小时,分上下两场,时间均等,考试内容也类似,涵盖 Ethic and Professional Standards、Economics、Quantitative Methods、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Corporate Finance、Portfolio Management、Securities Markets and Equity Investments、Debt Investments、Derivatives、Alternative Investments几个部分。内容多而广,考题非常灵活,常会涵盖几个方面的内容,所以给那些想参加CFA考试的考生们一点建议就是,首先不要轻敌,第二就是一定要关注考点的方方面面务必做到熟练,因为考试时间非常非常紧张,一分半钟做一道题你忙的过来吗?

成为CFA holder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过程,从每年的通过率就可以看出来了,但在中国有了它你不一定可以找到非常理想的工作,没有它你一样有可能得到合理的工资,CFA只是一个opional的选项,是prefered而不是compulsive,这般,你还会一如既往吗?我现在得花点时间考虑考虑了,alternative way?

Saturday, December 10, 2005

毕业证书

上上周拿到的毕业证书,很简洁的一张纸,连原来大家预期的封皮都没有,看来还得自己装裱,呵呵。这东西可得收好了,二十多万呢!

Thursday, November 17, 2005

癖多人不怪


游戏名称:怪癖。写下五个自己的怪癖、奇怪的嗜好、异于常人的习惯。规则如下:
A)被点到玩游戏的人要写出自己的5个怪癖并在自己的BLOG上写下答案。
B)这个人要把题目传给另外五个人,在文末附上这五个人的连接,并且到这些人的留言板上留言。
C)这五个被点到的人在自己的博上注明(并附上连接)是从谁那里传来的题目,写下答案 再点另外五个人继续。
其实这个游戏在今年8、9月份的时候最流行,那时几乎每个blog大拿的blog上都难看到他们自爆家丑,当时的感觉就如同看完每期的“真的假不了”一样----这林子大了还真什么鸟都有。不过找自己怪癖这种事,对于一个有稍稍那么点自恋的人来说,其难度不下于领导同志当众承认错误,难矣~ 所以我虽早知道了这个游戏但从未敢再自己的blog上挑起这个事端,直到被小p点名: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于是乎我绞尽脑汁挖空心思日想夜想吃饭也想便便时也想洗澡时更想,总觉着我是个非常非常正常的人,其实我:

1、早上起床不刷牙绝对不吃东西。因为觉得会把脏东西一起吃下去;

2、成绩放榜前一定不洗头剪指甲。因为觉着这样不会被怎么“掉”,不过屡试不爽哦,欢迎有成绩恐慌症的朋友们试一下,灵的哦;

3、如厕的时候喜欢看书或者看报。因为觉着这个时候会比较放松,而且思想也比较集中,思维活跃,效率很高,不过常因为时间太长,腿脚发麻站不起来 -_-!!

4、小时候洗澡的时候收集“咯叽”,就是从身上搓下来的灰灰。高峰的时候攒成一个大球,有乒乓球那么大,绝非一日之功,做事持之以恒的精神便从那时练就;

5、从不看影版枪版的片子,哪怕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但对于自己喜欢的电影却喜欢收藏不同版本,以至于家里书架上貌似有很多片子,其实只不过是寥寥数部的“同意重复”。

突然发现这怪癖一写就停不下来,再来五条都没有问题,不过还是保留点想象空间吧,怪癖都是最私人的东西。既然玩了游戏就守规则,我也来点五个人,让他们有机会认识下自我。兄弟姐妹们就不用太感激了,钱多钱少全看心意,不过少于5k就请认真考虑一下我们的朋友关系了,现金支票统统接受,英镑尤佳:D

1、下午茶。此女蛰伏米国多年,体态日益XX,一定有什么怪癖独方。
2、西贝草雨田。名字都这么怪,癖一定不少。
3、angel。自呼自儿天使,有够自恋,天使他也有怪癖啊!
4、房子。同flat室友,咱知根知底了,您就别装了啊,呵
5、yangliusi。2号是网名怪,此君是真名怪,人嘛,不怪我能点她名吗

以上排名不分先后,纯粹瞎点,让这些帅哥美女们自爆家丑还真有点难度,不过没有难度哪有挑战性啊, 欢迎踊跃揭底!

Sunday, November 13, 2005

功德圆满

掐指一算已经十一月中旬,论文成绩应该下来了,想到这不免有些紧张。这次论文随说准备的算是充分,内容比较新颖,经济学方法运用的也是合适合理,但原始数据处理上却存在着一个失误,虽然说硕士论文看中的逻辑的严密性和方法的合理正确性,以及对结果的解释是不是让人可以信服的上,但这个小瑕疵如同一根鱼骨卡在嗓子眼里,让人浑身都不舒服,苦于这个问题发现的太晚,不可能作全面修改,我只好让它藏在文章中,祈祷老师不要太看重它。

周四晚下班回来收到系秘书Claire的邮件,说最终成绩已经以书面形式寄回国内,而我将在明早收到一份成绩的copy件。看到这突然觉着心口一紧,惶惶不安起来。还有十几个小时就知道成绩了,我能通过吗?能拿到Merit吗?家人二十多万的花费、自己一年多努力的结果全在这一支成绩,真不知这次“惊险的一跳”会怎样,我还能和以前一样幸运吗?

当晚全无心思读书便早早休息了。次日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冲下楼看看有没有我的邮件,可惜太早,邮递员还没上班呢,我只好先去刷牙洗脸吃早饭,磨蹭了半个小时再去看,还是没有,看来这个悬念的揭晓要暂时推后。算是知道了什么是人在曹营心在汉,一早上我都心不在焉,心思全在那个姗姗来迟的邮件上,工作除了好几个小差错,被老板说了几次。好不容易捱到午饭时间,我草草吃完,算算时间小倩应该回来了,拨通了她的电话。

“那个,收到我的信了吗?”
......
“怎么样?”
......
“过了啊!拿到Merit了啊!你没有骗我吧?”
......
“简直太好了!太好了!”

老板看了我好几眼,不明白我问什么如此欢呼雀跃。爸爸妈妈我们的辛劳付出终于有了结果,我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实现了我们的目标,我拿到了MSc Financial Economics with merit。就如同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一路上斩妖除魔,披荆斩棘,最终修成正果。而如今我也可以说,我胜利了!当目标一个一个慢慢实现,我感觉到了自己的力量,那种脚踏实地的充实感。

Saturday, September 17, 2005

今晚我将要离去


11:48 收拾行李的时候,心情随着丢东西的过程变得低落,那些记录着经历的小东西最终变成了记忆。拍张照片吧,今晚我将要离去。

Tuesday, September 06, 2005

这下真失火了!


Tawney Tower Floor 6着火了!可以看得出壁橱已经着火,并有向周边扩散的趋势

十多分钟后整个厨房已经火光一片,消防车姗姗来迟,消防队员在做灭火准备

可怜整栋Tawney Tower的居民都穿着睡意在寒风中站了两个多小时

火被扑灭后,消防队员开始对现场进行仔细检查,分析事故起因

Wednesday, August 31, 2005

面试顺利结束

刚刚结束第一份“体面”工作的面试,感觉兴奋又紧张。邮件中约了下午2:15进行,结果我粗心大意以为是2:30,发现的时候只剩下10分钟了,幸亏公司就在学校里,我匆匆忙忙赶到那儿时间恰恰好,总算没有迟到,只是没有时间整理自己的情绪了。

面试我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总经理Clifford,一个是行政经理(女的,忘了叫什么了)。Clifford满头白发,看上去很和善的样子,一见面和我很用力的握手并给倒了杯水给我,然后开始和我闲扯天气,我知道这是warm-up阶段,不过真的也就不紧张了。Clifford介绍了一下Nesstar的历史和主要产品,并说了一下他们对这个工作空缺Admin Assistant人选的期望,接下来就轮到我发挥了。我介绍了一下自己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说了说自己的特点和性格。我们彼此来来回回问了很多问题,等最后他问我有什么要问他们的时候我才发现这个问题我没有任何准备,匆忙间想到前几天看新闻看到他们和加拿大统计局签了合作意向,便问Clifford如何看待这次合作,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展望,对中国市场又是如何看待的之类问题。大家聊得很愉快,我很感谢的是Clifford在整个面试过程中都给我以微笑,让我可以很好的发挥。最终结果会在随后的几天里公布,其实能拿到这个工作自然非常棒,如果拿不到也无所谓,有了这么次面试的经历,会对以后找工作很有帮助,更主要的是他给了我信心,我也可以做的不错。

出来的时候看了一下表,全部过程花了整整四十分钟,门外阳光灿烂,自己心情舒畅,只是西装革履的样子好像和身边穿比基尼晒太阳的美女们格格不入,赶快回去换衣服吧,我都已经热出汗了。



(感谢小倩昨晚帮我进行面试准备)

Tuesday, August 30, 2005

我成了PhD的准备生

我拿到博士的录取通知书啦!

就在刚才,小猪拿给我一个邮包,里面是我的offer,专业是Computational Finance(计算金融)翻译过来有点怪,有点类似于Finance Engineering(金融工程),主要就是用计算机辅助金融研究,侧重于利用计算机建模来解决衍生物定价或者利率决定等方面问题。基本上会对编程和数学能力要求比较高,Matlab是最基本的工作平台,未来职业会是投资银行的资产定价部门。我对CCFEA的专业非常感兴趣,可惜在申请硕士的时候没有发现我们学校还有这个专业,过来后曾一度想从现在的金融经济学(Financial Economics)转成MSc Computational Finance,但人懒,再加上现在的专业我也非常喜欢,也就作罢。考完试后我思索着申请PhD看看,但心态是复杂的,或者说是犹豫的,没有奖学金是肯定不可能读的,如果是半奖自己还得垫很大一部分学费生活费,我为了实现自己出来读书的梦想已经让家里花了很多钱,现在我不可能也于心不忍让已经年迈的父母为我背上更大的负担,我已经25了,要独立做人。

怀着这样矛盾的心情我开始申请工作。首先拟定了几所学校,Reading的ISMA,Tilburg,和本校的CCFEA,其实最后我也只申请了CCFEA,另外两个都因为自己的原因放弃了。这一个多月我给CCFEA的小秘Lynda发了n多信,交材料、补材料,联系推荐人,忙忙碌碌的好像回到了一年多前自己动手申请硕士的时候。我让Joao做我的一荐,Marcus做我的二荐,虽然Marcus是个大牛,但Joao是我导师对我更了解。结果在我申请的时候Joao外出结婚去了,我只好等待他的推荐信,向Lynda解释。十多天前我给Lynda写信询问申请处理结果如何,结果等了一个星期也没见她给我回信,在我被论文困扰差不多忘了这么回事的时候,就刚刚这封漫长等待的offer终于寄到了我手里。

在申请期间,家里得知我有继续读书的想法格外高兴,不明情况的他们还直接或间接地帮我找了一些在美国的朋友,以为他们能帮上大忙。父母的心愿是好的,但自己的路怎么走自己最清楚,我反复思考了很久,给那些热心人一一回信,感谢他们的好意与帮助,但认为自己并没有为读博士做好准备。我分析了自己的背景和性格,觉得喜欢做一些实业的东西,也许回国工作三四年攒了些经验和钱,去美国顶尖级学校读MBA会是我比较倾向的目标。想清楚了自己的人生规划,即定了短期和长期目标,我一下子感到轻松了很多,不再为要如何决定费尽思量,现在要做的就是一步步去慢慢实现它们,而手头上的这张没有奖学金的录取通知书更多的成了我对自己的一种承认,其实那就够了。

再看了眼这张offer,刚才的兴奋劲已经过去了,我会好好收藏它,作为我曾尝试过、努力过的证明。

Wednesday, August 24, 2005

C'est la vie

昨天下午把定金一交,房子是定下来了,就等9月15号交完论文后搬进去,心头一桩大事总算有了着落。我觉着自己还是挺幸运的,这个房子五脏俱全,地理位置也还凑合,最重要的是价格便宜,只要三十多镑一周,能减轻我很大的经济负担。出门在外能凑合就凑合吧,何况还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冰箱洗衣机烤箱微波炉一应俱全,还能宽带上网,比共产主义的还高级呢。

凌晨4点半,写完了amanda交给我作业,3000字200镑,不错的生意。我户头上已经两个月只出不入了,害得我天天火烧眉毛的想找工打。都怪自己吊儿郎当的坏毛病在这儿又犯了,结果把Post room这么简单轻松又赚钱的工作给丢了,真是“曾经有一份赚钱的工作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生最痛,莫过于此。如果上天给机会我再来一次的话,我会对老太太说:‘我做牛做马一定好好干!’” 嗨~~芸芸众生,皆为利往。Amanda说以后可能还有做“抢手”的机会,这着实让我开心了半天,这种钱赚起来有意思,论程度好歹也可以算是个小白领吧。下午的时候收到了两周前投的Adminstration assistant回复,约我月底interview。这是我在英国第一个非体力工作的面试,一定要认真准备好好把握。

签证的事情最近搞的我焦头烂额,约了9月9号的法国签证还去不去呢。这可能是我在英国最后一次申请申根签证的机会了,再往后我的VISA上会不够三个月的有效期。如果签下来我只能9月底10月初出去玩,而这个时候是找工作的最佳时间,我得为明年的生计做长远打算。再往后我要参加12月初的CFA考试了,复习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出去逍遥。以后若是以visitor身份续签便不能离境,只能在国内瞎转悠。来了英国一趟没有去欧洲大陆走走总觉得是心头一大遗憾,有点于心不甘,还有几天,让我再考虑考虑。

这样看来看去To-Do list上只剩下论文没有完成了。上周五的时候去见了导师João,这爷们新婚燕尔美滋滋的拿他和他老婆的照片秀给我们看。我去的时候给他带了一点小礼物,中国结和丝绸手帕,算是给他的新婚礼物,暗里巴结巴结他,只希望他能在我论文方面多出点力,最后评判的时候别太严格。那天的交谈还卓有成效,João对我的想法非常赞同,让我周四先把数据方面处理的结果给他看看。妈呀呀~这可是最核心的部分,只有两天时间了,这可让我如何是好。不想那么多了,弄一点是一点。

天天过的忙忙碌碌,幸好还不是碌碌无为。学校里毕业大甩卖的广告已经贴的到处都是了,我前几天从一个台湾小美美那儿买了辆自行车,花了30镑,送气筒车灯和修车工具,价钱算是公道。谁要我的打印机?送半包打印纸!晚上和一干朋友出去散步,行至south tower,有人说刚来那会儿就住这,能看见远处的海。还有一个多月我英国就一整年了,时间过得真快,看着06届过来读pre-sessional的新生天天欢声笑语,想想再过二十几天大家就各奔东西,新人笑,旧人哭。想起那天laite跟我说的话:

C'est la vie,这就是生活。

Friday, August 19, 2005

谁都别敏感


疯了疯了!

深夜4点12分,门外突然火警大作,这已经是这个月的第二次了!

我把头往被子里一塞,继续睡觉。上次火警的时候我就没下去,结果还不是虚惊一场。我数着绵羊,一只、两只、三只....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五分钟过去了!!TMD,这该死的铃怎么还在响!警铃就装在我门口,我即使装作“两耳不闻窗外事”它每一次撞击还是像锥子一样挑拨这我的神经。我爬起来看到楼下黑压压全是人,“砰”的一声,我听见隔壁PhD关上门匆匆下楼。嗨~算了,醒都醒了,还是和他们一起凑热闹下去吧。

我草草穿上衣服,推门下楼。经过电梯间的时候听见里面有工作的声音,心想又有哪个笨蛋坐电梯下楼了,等会给security抓住还不准一顿爆骂。我颇有点得意自己的聪明,开始一步一个脚印的从12楼往下走。都是因为扰了我的好梦,走到5楼的时候我就有点胸闷了,此时正好遇到匆匆上楼的Security,"Waht's happening?"我问,“Fire!”他一脸严肃的冲我喊道。这不是废话嘛,难道会有人在开Party?!胆小的家伙,一点小事就把他紧张成这样。我踱着步子继续下楼,5楼、4楼、3楼...突然警报停了!!作为一种仪式我是不是该继续走完呢?我正犹豫着的时候,哗啦啦的人开始涌进来,我看到了穿着睡衣的小猪和小倩,一脸兴奋,哪有一点灾难当前的慌乱,真有点巾帼英雄的样子!哈哈

回房继续睡觉,我紧了紧被子打算把刚才在Nice海滩散步的梦作完。碧海、银沙、身材火辣的女孩们微笑着擦身而过,阳光晒在她们麦色的皮肤上折射出迷人的光彩。有个美女正在对我微笑,还犹豫什么,我盯着她朝她走去,还差5米、3米、1米.....“当---------------------!!” Damnit!这个该死的火警怎么又响了!我还没和那美女说话呢!不过火警连响两次是不是真的失火了呢?不敢大意,我还是下楼吧。推门一看,这次终于赶上大队人马了,大家脸上都挂着茫然的表情,我还看到有人抱着笔记本下楼,最绝的是看到某人背着个沉甸甸的大包,估计里面装的全是值钱玩意儿,这时候打劫她一定收获颇丰。我怀着终于成功着陆的兴奋和旁人闲聊着,发现自己颇有点兴风起浪惟恐天下不乱的意思。我突然想到了二十多天前我没下去的那次火警,小猪事后和我说她们楼下遇到了洁癖男,瑟瑟发抖说了句“It's really cold at this moment.”,想着这个无比严谨的老男人穿着棉质睡衣带着睡帽穿着棉拖鞋一脸无辜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在五分钟后Security非常生气地对大家说这次警报的原因是7楼有人在厨房里.....(没听清,估计是件小事)。警报就这么解除,我有掩饰不住的失望,希望梦中的美女还在等我。

这个无聊的年头,大家还是自娱自乐吧。我突然想起,明天还要见导师....

Tuesday, August 16, 2005

Explore Essex Univ.之 校徽

今天无意中找到了学校传统形式的校徽图案,也就是那个只在传统正式活动中才会使用的标志。我很喜欢这个标志,图案古典且富于寓意,它被悬挂在Lecture Theatre Building (LTB)大堂的西侧,还被印刷在毕业证书的顶端。

这个传统形式校徽的图案是从Essex郡徽标演变过来的,也同样是由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设计。校徽正中间是一个红色的盾,上面画有三把弯刀(Seaxes,古代在Essex土地上撒克逊人独特的剑刀),这是本郡的标志,所不同的是多了一本翻开的书,上面写着我看不懂的拉丁文字。盾牌的上方是古代骑士的头盔,我不清楚是什么意思,可能象征着这儿曾经是撒克逊人的古战场。再往上是一条西方龙站在橡树上。葱绿的橡树枝代表着学校的所在地Wivenhoe Park,这儿曾经是一片古森林。而树枝环绕成一个环形,对应着英文字母“O”,是Wyvern的首字母发音,Wyvern是传说中在Wivenhoe出现神秘的龙。Wyvern便是现在校刊的名字。盾牌的下方绸带上写着“THOUGHT THE HARDER · HEART THE KEENER”,此为校训。

现代版的校徽就显得简洁的多,它由红、紫两色的五个方块组成。这五个方块代表学校主教学区的五个广场(Squares),相互交错成一个三维的字母“E”,这是学校名字的首字母。学校在大多数的时候都使用这个标志,是因为传统标志表示守旧,而新的显示出学校锐意创新、不断进取吗?搞不懂。

那么,传统与现代的两款校徽,你喜欢哪一种呢?

Friday, August 12, 2005

八月十二,阴有小雨

看看大家在MSN上都叫什么吧,呵呵,这年头都在为论文忙得四处乱窜,上下抓狂。不过庆幸的是我终于可以对要写的东西有了一个清楚的构思,再加上数据已经找的差不多了,我相信论文的初稿会很快产生。

晚上Tanya为大家组织的party因为大家并不是积极参加而匆匆收场,她为此感到很难过也很委屈,聚会的时候显得有点沉默寡言。善良的Tanya出发点是好的,大家在一起聚一次少一次,但今天和前两次的聚会一样没有大家热情投入,只有她一个人张罗,结果还弄成这样,其实我也觉着很难过。再次重返学校除了对那些知识感兴趣外,我更多的因为对那种亲密无间的集体生活充满怀念。虽然大家彼此有着不同的性格和习惯,或许如果我们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无私奉献和宽容,少些计较,再或许我们再成熟点,我们就能变得更加亲密一点。

11点的时候Msnsour一反常态很严肃的告诉我要去图书馆看书,转身就走头也不回。come on, man, 今天是周末,晚上图书馆是不开门的,去泡妞也别用这个当掩护啊,dude! =D Steven刚给我回了邮件,感谢我为今晚拍的照片,并希望在我们离开之前再为我们举行一次Party。Oh, my god! 我们真的就要分离了吗?

Friends看到第十季第六集就断了,不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会有什么样的结局。也许这样更好,我会记住他们永远在一起。

Friday, July 29, 2005

爱很简单?

7月28的那场大雨,有了秋天的感觉
晚上给Laite送行,他明天就要赶往伦敦然后搭乘后天一早的飞机去日本,然后再那儿完成一年的后续研究生课程。 我去他那儿找他,一房间的东西已经被装在两个箱子里,空荡荡的屋子就如同我们一年前来时那样,我看着他,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

假期学校的酒吧只有混乱嘈杂的Underground还开,那儿不适合离别,还是去TESCO买点酒回来喝吧。暴雨过后的空气有丝丝凉意,街灯晃着桔黄光忽明忽暗,我们默默行走,偶尔说上两句。

回到寝室,打开啤酒,Laite开始和我说起他的爱情。那个他不应该爱的女孩,那个他国内好友的女友,那个他永远都让他猜不透的女孩,曾经让他快乐好像身边就是天堂,也让他痛苦得自残身体,但身体的疼痛又怎及心中之痛,他激动过彷徨过无助过悔恨过,他就这么爱得简单而执著,爱得冲动而勇敢。他永远记住了二十天的欧洲之旅,古典的意大利、浪漫的法兰西,有他们年轻的欢笑。Laite拿出手机给我看他们在巴黎的短片,有个女孩子快乐的声音,镜头拉远,塞纳河畔(Seine River)的埃弗尔铁塔(Eiffel Tower)在黄昏下如同个巨人默默矗立,这是他心中最美好的画面。理性与情感,爱情是什么东西?能让个一米八的北方汉子在我的对面捂脸流泪。

想起两天前小真在MSN中发给我的一段话:

“......当他或者她流泪的时候,并不一定软弱,或许他/她正在为一份真情勇敢地奋斗;而当他或者她欢笑的时候,并不一定快乐,或许他/她正在为没有真情而苦苦挣扎。 ”

我们都是孤独的人,我们相偎在一起取暖。

Wednesday, July 27, 2005

个人网站,3年后的重生


privatewww.essex.ac.uk/~ffei

目前还只是框架的新个人网站,内容要慢慢丰富了。包括我在英国的学习和旅游。

这两天突然想做一个个人网站,记录一下自己在英国的旅行生活和学习,用英文来写,一来可以让外国的朋友们更多的了解我,二来也是为即将结束的研究生生活做个纪念。

我花了两天的时间很认真地构思设计,然后将它们一一实现。我不知道 为什么我会突然有这个念头,因为这离我制作最后一个个人网站已有三年之隔。

我的第一个个人主页是98年时候用微软FrontPage 97做的。那是大二夏天的事情,宽带还是很奢侈的东西,我向电信局租了一个56k modem,在寝室里用201卡拨号上网。我的抽屉里有厚厚一打用过的卡,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我第一个Homepage“小鱼的东瀛快讯”(那时候很着迷听“日之韵”系列的日本流行乐看日剧)的诞生。在那个网络信息有限的时代它很快就因为内容丰富而点击破万,武汉音乐台曾给我发邮件希望邀请我去参加他们的节目,后来因为考试而被我谢绝了。

后来我转投Macromedia的怀抱并且学会了Dreamweaver和Flash,我用它们对“快讯”进行了改版,版面一从明快的天蓝色变成了深沉的黑色,名字也顺应改为“秋季版”。可能是这次不成功的改版,最后我一直得不到设计上的灵感,新版的“快讯”也无疾而终。不过这次对新技术的尝试让我兴奋不已,很快我就投入到为自己社团作宣传网站的工作中去了。大三的暑假我从厦门回来,学校最大社团“大学生经济研究会”会长就找到了我,希望我能为他们制作了一个全新的网站,并以此参加全国的大学生社团网站比赛。我欣然答应,并用了一个暑假时间去设计制作,也同时认识了些同道中人。那段时间我常对着电脑就是一天,非常辛苦,不过好在网站如期交付,并最后获得了三等奖,这对我无疑是一种莫大的鼓励。

大四的时候我认识了比我小一届的一个老乡,他是Flash方面的技术专家,至少在我看来的确如此。对于网站构建的很多想法我们一拍即合,于是闭门攒出了几个看上去很花哨的Sample web pages出门找公司推销自己的技术去了。几天跑下来还真找到了一两家公司愿意让我们为他们做网站,就这样我们招摇晃骗开始赚点小钱。其间我还收到了李阳疯狂英语网站发给我的邮件,希望我能为他们工作,遗憾的是那时候我还是大四上,这件事情也只能作罢。大四下我凭借一个凸显Flash技术的网站作品很容易就得到了好几个上海公司的offer,后来也工作的时候认识了很多有趣的人,并从他们那儿学到了很多后台ASP技术。这些都是01年毕业前的事情了。

我一直以为我将来是会以计算机为生的人,不过上海的工作经历改变了我的想法,计算机也许会是我的兴趣所在,但那就是爱好,拿来谋生我总觉着少了点什么。草草完成自己最后一个作品“新锐New Read”后我远离了网站,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到了随后的工作中,我甚至已经忘记如何制作网站。

直到前天,我重新拿起Dreamweaver和Photoshop,才发现原来它还是那么迷人 = )

Saturday, July 23, 2005

论文进行时

抬头看了一下日历,今天七月二十三号,又到月底了,离论文的deadline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本想早点准备早点结束的,可到了最后才发现这次又是和往常一样,我从没把任何事情做在前面,老爸如知道又该为我这个性格骂我了。

三月份交到系里面的Dissertation Proposal中我写到打算以CAPM(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的有效性在中国股市中的实证分析为研究方向。大体思路就是取沪市或者深市的股指以及同期国债利息等数据来做回归,然后分析由此得到的模型和CAPM是否一致,或者在什么情况下一致什么情况下不一致,接下来分析结论背后的影响因素,包括与前提假设有关的、宏观政策的因素等等。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写下去文章应该可以顺势而就,不会太有难度,但平心而论,这个方向实在是太老了,不光国外很多人研究过,国内也有很多成文,再嚼别人的剩饭的确没什么意思。如果改用Ross的APT(Arbitrage Pricing Theory)模型,则可能会因为中国市场的不有效而很难进行下去,但也许会比原始的方向有些意思。

上周我在浏览网页的时候,无意看到了一个词“Real Estate Derivatives”(房地产衍生用具)给了我很多灵感。我想起几个月前在和讯(hexun.com)上看过的一篇文章,就讲到了通过房地产证券化的方式来解决房地产开发中存在的巨额资金以及巨大风险的问题,同时也可以降低银行呆坏账,使银行得以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整体的金融环境。地产证券化的主要思想就是,房地产作为一种实资产Real Asset在资本市场上进行交易,将流动性差的资产转化为流动性好的债券,借以融通资金。这方面东西的确新颖,地产证券最早出现在70年代的美国,随后在西方社会蓬勃发展,而在我国出现也是近几年的事情,如果可以对这种证券进行期权定价,应该可以促成一篇很有意思的论文。不过问题是我搜索了一下Google,发现相关的文章比较少,国内的文章多数都在介绍地产证券为何物,只能从英文的资料入手。搜索下来我找到了三篇内容接近的文章,打算看完后再和导师交流一下想法。

对于论文到底是该找个有意思的新颖的方向还是找个保守点好些的呢,我一直有所犹豫。从自己的性格来讲我喜欢做点有挑战的事情,但如果理性点来说,其实我应该首先保证论文能拿到60分(这是拿Merit degree的必要条件)。昨天Regina见完导师Ejarque回来告诉我,Ejarque下个月初要结婚了,这位40岁的葡萄牙爷们终于要踏入婚姻的殿堂了,可喜可贺,不过我担心的是接下来他可能没有心思关我们的论文了。无论如何,我得抓紧敲定方向,赶快动手了。

Friday, July 22, 2005

又到七月

又到七月,这个季节充满了躁动和不安

和朋友们的聊天中开始提及毕业后的打算----“去"或"留"。无论选择哪一个最终都要面临诸如以下的问题:去哪儿,北京上海还是深圳?什么时候回去,毕业就走还是等签证到期?回国的工作如何开始找?CV要怎么写?决定去什么行业?留的话,要如何续签,以visitor的身份黑在这儿还是用CFA的Full-time课程续上一年,如果可以拿到Ph.D的offer是不是可以续上三年呢?下半年的房子不太好租,哪儿能找到又便宜又方便的住所呢?最近工作这么难找,下半年的生活费要从哪儿来?......问号问号还是问号。我讨厌作决定,每次作决定前我总是极度不安。

朋友中小猪毕业后玩一个月就回家,猩猩已经开始找房子因为他得参加明年的考试,敏明说会待到签证到期,Tanya要在英国找工作并可以照顾在这儿的爷爷,Yngvild是双硕士课程所以要回挪威继续学习,Mansour毕业就回国因为这儿“Fucking boring”,黄大姐要回国做一年field work,其他几个Ph.D会和新的master们度过下一年快乐时光,Jing据说要去德国,Lucy会混到VISA expired,Regina要赶回国参加银行界的招聘会,Cindy已经开始督促她老公向北美发展,lei临阵变卦回国的可能性大幅上升,梁敬丰在马上回国与签证到期回国间摇摆不定,吴以乐则在读不读Ph.D上犹豫不决,老李最近都在物色房子打算签份一年期的租约,而我呢,去还是留?我也不知道。

近来我总是喜欢回忆大学毕业前的那段时光,那时感慨一晃大学四年时光就已经过去了,现在再回首时才发现,又一个四年也悄然流逝了。

摄于2001年05月。因为“花公公”在班级录里的一句话,我辞了工从上海匆匆赶回学校,和兄弟们度过这最后的大学时光。两个月后大家踏上滚滚列车各奔东西。

Thursday, July 07, 2005

伦敦地铁大爆炸

早上我被电话吵醒,那头传来的是Lucy惊慌不安的声音“伦敦地铁发生连环大爆炸了!”我马上从床上跳了起来,“这是真的吗?”,“我正在通往伦敦的火车上,车上的广播都在播报这个事情...”我目瞪口呆不敢相信听筒那边的事实。

嘱咐好Lucy别太惊慌,别去人多的地方后我连忙打开电脑,直接去BBC.co.uk,却发现根本连接不上,只好转去CNN.com。CNN的头条就是: TERROR HITS LONDON(恐怖笼罩伦敦)。几个漆黑的大字张牙舞爪如同一个无底黑洞吞噬了人们的欢笑还有生命,留下无尽的恐慌和悲伤。

主要的地铁爆炸地点和时间,共有四处。(图片来源 BBC)

BBC上的新闻不停更新,
"Bus 'ripped apart' in explosion(巴士在爆炸中被掀开)"
"Kings Cross feels brunt of attacks(King Cross可以感受到爆炸的冲击)"
"Disruptions across London(伦敦交通中断)"]
"Blair: Terrorists will not win(布莱尔:恐怖主义不会成功)"
"London bombings toll rises to 38(伦敦爆炸死亡人数上升至38人)"
"Massive hunt for London bombers(大规模搜索伦敦爆炸制造者)"
......

我盯着屏幕,每一条新闻都足以慑人心魄。8:51上班高峰,Liverpool st. Station的Central Line地铁首先发生爆炸。5分钟后,8:56 King's Cross Stration的Piccadilly Line接连发生爆炸。9:17 Edgware Rd. Station的Circle Line发生第三起爆炸;半小时后,9:47 Upper Woburn Place和Tavistock Square之间一辆双层巴士上层被炸飞。

可以发现爆炸发生地点都是人流湍急的交通要道,Liverpool st. Station和King's Cross Station分别是伦敦通往英格兰东部和北部的中转枢纽(前者是我们去伦敦的必经之路,从学校到伦敦必先到Liverpool st. Station然后乘坐Central Line地铁去往其它他地方),而Edgware Rd. Station也是三条地铁交汇的中转点。爆炸时间被选在了伦敦申办奥运成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上班高峰时期。很显然这一切都表明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恐怖袭击,不仅要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更是要人们在最高兴的时候硬生生留下恐慌的眼泪。

电话里传来现场的声音,警笛长鸣;电视中警车飞驰,全副武装的警察已经封锁了现场,救护车和消防车也已投入工作,车站口冒出滚滚浓烟,人们衣衫褴褛,相互搀携地从车站中走出来,满是鲜血的脸上写满了恐慌。这一幕我曾经在9.11的纽约看过,在3.11的马德里看过,如今在我熟悉的伦敦再次上演。我不停地给刚刚前往伦敦的朋友打电话,希望得知他们的情况,可是因为网络问题,打向伦敦的电话变得异常难通,这边我心急如焚,那边Lucy不停地打过来,告诉我Liverpool st. Station被封闭了,全城的地铁公交全部中断,现场一片混乱,她回不来了。我劝她不如找个旅馆先住下来,等事态缓和一点后再作打算,可是现在的伦敦Lucy说她害怕觉着危险要赶着回来。

4年前9.11那一幕被我深深记在脑中,虽然被双子塔相继坍塌、伤亡人数不断攀升而震惊,但心里却掩不住一丝快感,拉登给蛮横的美国当头棒喝,课上得相当漂亮。新闻显示今天的7.7伦敦爆炸案背后也是基地组织所为,我却一点都兴奋不起来。身边发生的恐怖主义,关系到朋友和自己的安危,让我从骨子里感到害怕。不去争论这是不是英国支持美国入侵伊拉克得到的报应,其实所有的战争和袭击都是恐怖的,区别只在于英美是“国家恐怖组织”基地是“民间恐怖组织”,然而一切冲突的后果都要由老百姓买单,无辜的平民才是最大的受害者,无论哪一方造成了平民的伤亡都该被强烈谴责。和平只能来源于消除歧视和不公平待遇,加强合作和互信,减小经济发展不平衡,增强彼此文化交流上。联想到一周前在G8国的八个城市以及南非同时举行的Live 8音乐会,汇聚了世界上最多的音乐精英,目的就是为了通过音乐的形式来关注非洲,并希望通过义演的方式为非洲减轻数十亿美元的外债负担。这是音乐人的责任感,虽然他们的力量是微弱的,但音乐却唤起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对和平的渴望。几天前在苏格兰首府爱丁堡举行的G8八国集团峰会讨论的主要议题之一就是如何增加对非洲的援助,这是“富人俱乐部”成员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是他们需要承担的责任。

在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不安全的时候,我们是多么渴望和平美好的生活,每个人脸上都是幸福,有欢笑,不再有战争。Michael Jackson在吟唱"...there's no need to cry...there's no hurt or sorrow..."

Michael Jackson / Heal The World


Wednesday, July 06, 2005

It's London!2012 city of Olympic Games

中午在Post Room吃饭的时候,扫了一眼电视,发现画面上正是在新加坡举行的奥委会第117次会议以决定2012年第30届夏季奥运会主办城市。角逐场面异常激烈紧张,三轮过后只剩下巴黎和伦敦这两个“宿敌”。现场一片寂静,气氛紧张的大家喘过不起来,在经过一段几乎可以让人窒息的等待之后,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台上表情严肃并激动的说出“London”,伦敦代表团爆发了!人们举臂尖叫,相拥而泣,电视画面切换到伦敦现场,特拉法尔加广场上人山人海,激动的人们在大屏幕下挥舞着旗帜,翩翩起舞。

我也不自觉地为伦敦而兴奋,留学生活已经在我心中深深打下英伦情结的烙印。而刚才那一幕让我想到了2001年7月13日的那个夜晚,我们也曾激动得欢呼雀跃,兴奋得叫哑了嗓子,为北京的成功,也为沧桑故国的梦想与荣耀。现在英国人享受了4年前我们的激动,3年后他们也要从我们的手中接过五环旗,把它挥舞在闭幕式的中央。

为你喝彩,伦敦!2012我们再相会!

Wednesday, June 29, 2005

It's England

下午和朋友在体育馆打羽毛球,快结束的时候突然听到屋顶有膨膨膨的奇怪动静,声音挺大感觉不像是外面在下雨,我们赶忙跑出去看个究竟。天哪,一小时前我们刚进球场时还是万里晴空的六月天竟然下起冰雹来了!冰雹个头比乒乓球稍小,打得树叶纷飞,应为速度太快冰雹落在地上还弹来弹去,不一会就集了白白一地。眼前的这一幕让我们这些第一次见到冰雹的南方人惊讶的目瞪口呆,若不是亲眼所见,真的很难相信。冰雹停了以后,换来的事倾盆大雨。持续了约摸一刻钟后,雨停了,我们赶快跑步回宿舍。跑到一半抬头一看云开雾散太阳又出来了,就好像刚才发生的一切都并不存在,全是幻像,若不是路边的冰球提醒我们,我怎敢相信这短短一个小时里发生的天气骤变都是真实的。

面对这样的天气你是该惊讶还是该不知所措呢,室友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It's England”,充分的似乎可以解释一切。

Tuesday, June 28, 2005

流水记:先抑后扬的一天

中午从Wall's(和路雪)那儿面试回来感到十分郁闷。现在是什么日子啊,找个part-time的工作这么难,一份小小的porter(搬运工)工作都一大堆人去争,不仅要交CV(简历),还要面试,完了boss还一脸严肃地说“我希望找到对这个工作最渴望的人”。联想到上周去镇上去找一份cleaner(清洁工)的工作,情况也大抵如此,一堆人争一个工作。原来全球都是买方市场,这年头在哪儿找口饭吃都不容易。

MSN上一个人也没有,大热天的我也没有胃口,DVD不想看,论文不想写,正可谓吃嘛嘛不香,干嘛嘛没劲。正在百无聊奈之际,Cindy的message救了我,原来她也很无聊,于是大家提议乘着天好去Wivenhoe那边走走。Wivenhoe是我们镇的富人区,以风景优美而闻名,18世纪英国著名的风景画派画家John Constable就以本地景致作画。
....There is easy access to coast and countryside, including the area of outstanding natural beauty known as 'Constable Country', after the famous landscape artist John Constable, who painted many local scenes, including Wivenhoe Park itself....

-- The University of Essex: A Brief Introduction

湖边鸭妈妈一家在晒太阳,小鸭子们毛茸茸的十分可爱。那个被我称之为宝石湖的lake因为夏天的原因长满了水藻,湖水变得脏臭不堪 :(
穿过学校巨大的草坪,一路往南,很快我们就走到了South Court,沿着公路继续前行,不一会儿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绿地,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毛豆田?我和Cindy连忙跑过去看个究竟。真的是啊!上次Lucy就老在我耳边鼓捣,说她摘来的毛豆味道鲜美,吃完口齿留香,回味无穷,弄得我心痒痒的,直咽口水。哈哈,现在瞧这饱满的豆荚,被阳光照成半透明的翠绿,五粒圆圆的豆子一目了然。环顾四周,午后的豆地里空无一人,只有远处几只乌鸦在田间觅食,偶尔传来两呀呀叫声。我们沿着田堤边走边摘,在潜在美食的诱惑之下,既兴奋又害怕,一边左顾右盼一边交流毛豆的做法,很快我们的小腰包就装满了,掂掂分量估计做一顿应该是没有问题了,于是大摇大摆的撤退。此乃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战胜帝国主义的又一次伟大胜利。

晚上的肉丁炒毛豆味道不错,做法完全是我妈的那一套。记得以前在看黄小黛《幸福行事历│原味》中的一句话,“......原來母亲的调味手艺竟潜藏在我的料理,关于家族的遗传竟然从我煮的菜中原味呈现,即使离开那里十多年,即使我换了很多生活方式,变了许多价值观与穿着打扮,那种隐隐埋在心底深处的根基,依然会在某种不经意的时候流露......”,现在想来蛮有道理。无论我做什么菜都是老妈的那个味道,遇到不会做的,也会非常自然的去想她是怎么做的,是什么味呢。

饭后我打开电脑收信。一封陌生的来信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写信人是Colchester Chinese Culture Society的主席,说看到了我拍的一些照片,非常感兴趣,希望能邀请我参加下个月初在镇博物馆举行的摄影展。哇,真是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我这个业余的半吊子居然也有人赏识了,而且被他称之为专业人士,真是笑翻了。嗯,我有一种被人承认的快感 XD

真是一个好莱坞结局的一天,剧情起伏又不失趣味,真希望每天都有几件好事等着我 =)

Monday, June 27, 2005

从Google上看清整个世界

下午送走二李,小睡了一会后又开始在网上东游西荡。从东扯西拉那儿看到一篇文章,原来我们可以从Google那儿如此清晰地看这个世界。 于是我看到了我以前那个朝九晚五的办公楼,也看到了俺的小巢,还有那曾经的中国第一高现在第二高的地王大厦,周五二奶们翘首盼君归的罗湖口岸,深圳平安的主场,永远繁忙的皇岗口岸。不过Google Satellite现在还只是一张大卫星照片而已,上面显示市民广场还是一个大工地,其实它是04年初就已经竣工的丑八怪,远不及旁边的高交会馆有南国风格。风景优美的是华侨城地段的世界之窗民族文化村,不过我最喜欢的是蜿蜒沿海的的滨海大道,汽车在路上飞驰,迎面咸湿的海风,一边是婆娑的椰树,另一边则是一望无际碧蓝的大海。我看到了那可以俯瞰整个城市的莲花山,以及每个周末练IELTS口语的地方,虽然每次都是以聊天收场,但那是个快乐的地方,我有点想念那对在澳洲的小夫妇了。

我仔细的搜索着这个城市的每一个隐秘角落,有自己的足迹,很快我就发现自己沉浸在回忆的快乐中了 。

原来从天上俯瞰这个世界是这样的。


p.s. 现在可以从Google Map查到北京香港台北(没去过也可以忠孝中路走九遍了)

Friday, June 24, 2005

方寸世界

也许是受身为摄影师的外公和舅舅的影响,也许更是出于自己对美的热爱,从第一次接触数码相机我便深深地爱上了摄影,这种平民的拍摄方式让我有更多的机会去记录的美丽世界,镜头成了眼睛的替身,小小方寸成全了心灵的感动。同样热爱摄影的父亲是我的启蒙老师,我还记得小时候和他一起躲在暗房中,对每一张冲洗出来的照片充满惊讶和好奇。

我现在用的是Canon PowerShot A75,300万像素,购于04年5月,到现在已经拍了四千多张照片了,数量庞大的照片让我不得不买来DVD刻录机刻盘保留,这是后话。A75相比当下的数码相机其貌不扬,使用四节AA电池的它一点都符合mm“轻薄”的审美需求。不过我当时看中它的是它强大的手动功能,不仅有普通相机的情景模式,更是有了单反相机才有的Tv,Av和M档,丰富的功能给了我创作的巨大空间。如果让我现在选择我还会选择手动功能强大的Canon,可能会是价格合适的PowerShot Pro 1吧,身价千镑的Canon EOS 20D则是我的一个梦,而光机身就要五千镑的Canon EOS 1Ds Mark II我除了能顶礼膜拜外还能祈求什么呢。

夏日的夜晚是沁凉和美丽的,也是最适合摄影的季节,于是我和梁同学带上前几天在Amazon.co.uk上买的三角架(Hama Star 61),去尝试着拍拍夜景。有了这个工具拍出来的东西果然不同凡响,我们先拍了天色渐暗下的城镇小路,然后又拍了交通环道的红绿灯,等我们筋疲力尽准备从Quays回到Tower的时候,抬头突然发现了挂在西天的巨大的橙色月亮,于是我们就拍下了左上角的那张图片,谁能想象这是在晚上12点,四周能见度很低的情况下拍出来的东西呢,而且我发誓,我没做什么后期处理。一切都是这么迷幻。

虽然摄像器材永远是每个爱好摄影人的讨论的焦点,但我一直认为比较而言,图片的思想更重要。常常看到一些图片用简单的构图,独特的视角去记录芸芸众生和这个平凡世界,我们观看这些照片的时候一定可以领会作者的情感和体会,而这才是摄影的精髓所在。

就如同经济学,现在人们越来越看重新工具的开发。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使用产生了计量经济学;金融学的迅速发展使更多的数学物理理论运用到其中,而是这几年金融工程学突飞猛进;心理学也能和金融学结合,成了专门研究从人类心理角度出发的行为金融学。人们对工具的崇拜更让我甚至听说过核物理金融学、生物金融学等等骇人听闻的边缘学科,结果我们还是不能据测股市,对各种金融经济的疑难问题归结于我们的工具还是落后。我常怀念凯恩斯的那个时代,不用什么数学工具,而是用一种很曼妙的思想去诠释这个世界,那是多么的迷人啊。我想到了那个长得和爱因斯坦有几分神似的古怪老头张五常,他的思想也很吸引人,他极力反对运用数学工具,但他却是离诺贝尔经济学奖最近的中国人之一。

又扯远了,就此打住。

Tuesday, June 14, 2005

Before Sunset

下午无事,于是拉上窗帘戴上耳机,找出昨天梁敬丰昨晚传给我的片子来看。

早先知道这个被译作“爱在日落余晖时”的《Before Sunset》是9年前《Before Sunrise》的续作,遗憾的是后者一直没有机会看过,不过好在“Before Sunset”一开始就用简洁的镜头切换作了介绍。说得是一个美国年轻人Jesse和一个法国女孩Celine在火车上的邂逅,彼此一见钟情,一起在维也纳度过了浪漫的14个小时,出于种种不得已而在太阳升起之前分离,相约6个月之后如果还没有忘记对方,就在维也纳分手的火车站台再见...

时光荏苒,Before Sunset开始的时候已经是9年之后。已经结婚并且有了孩子Jesse是成了一个作家,他把他和Celine的故事写成小说, 到巴黎来签名售书,却在无意转头之间,站在人群外的是9年前他为之疯狂却爽了约的Celine。他只有落日前的短短几个小时和她在一起. 整部电影就是Jesse和Celine之间的对话,场景变换,在巴黎大街小巷穿行,在塞纳河上泛舟。没有其他任何人出现,只是这两个曾经错过的人还能找回那让他们迷失自己的一夜情深吗?

他们小心翼翼的互相试探,说些不关风月的话题,他们互相开着玩笑,谈他们生命中的其他人,惟独不谈自己,不谈失去的9年,可是慢慢的,他们开始敞开心扉, Jesse终于承认他写了他们之间的故事就是希望如果Celine可以看到,可以再见一面,可以终于问她, 为什么爽约,为什么? Celine当年因为奶奶的葬礼未能赴约,可是他和她都一样从来没有忘记过彼此之间的约定。年轻的时候总以为你一生可以碰到很多可以联系的人,可是9年之后,他们念念不忘的仍然是那一天的浪漫和那刻骨铭心的激情,原来可以从心灵上沟通的只是那一个人而已。

落日余晖下,两人神情相望,Jesse头发短了、胡子刮了、脸上有了皱纹,维也纳之夜的那个妙语连珠、玩世不恭的青春浪子如今却被家庭、孩子、妻子、事业等这些人生课题一一缠绕;Celine也不再青春袭人,而当她最后在车上叙述着自己一直不顺利的情感经历时,我的心也陪着她一起地低回。

影片最后,Celine在家中为Jesse轻轻的弹了一曲自己谱写的曲子A Waltz For A Night,婉转的吉他音和深情的唱词,娓娓诉说着对过往的无限思念。曲尽,Jesse在CD机里放起Celine最喜欢的那位逝去女歌手的歌,慵懒的歌声中Celine轻轻摇弋着,似乎深深陷入了回忆...

岁月、青春、曾经的爱情、人生的无奈,失落和感伤在Celine美丽的清唱中慢慢袭来...

当他们紧紧拥抱时,我才知道原来自己和他们一样,是对过去如此的眷念。


Before Sunset (2004)

Julie Delpy - A Waltz For A Night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Out of nowhere, out of my thoughts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About this one night stand

You were for me that night
Everything I always dreamt of in life
But now you're gone
You are far gone
All the way to your island of rain

It was for you just a one night thing
But you were much more to me
Just so you know

I hear rumors about you
About all the bad things you do
But when we were together alone
You didn't seem like a player at all

I don't care what they say
I know what you meant for me that day
I just wanted another try
I just wanted another night
Even if it doesn't seem quite right
You meant for me much more
Than anyone I've met before

One single night with you little Jesse
Is worth a thousand with anybody

I have no bitterness, my sweet
I'll never forget this one night thing
Even tomorrow, another arms
My heart will stay yours until I die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Out of nowhere, out of my blues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About this lovely one night stand

Monday, June 13, 2005

听海

如果我说英国的海滩只有石头的话,那么我错了。

之前在Beer Head的经历让我对英国的海滩十分失望,虽然有很壮美的景观,站在苍茫峭壁下面对一望无际的大海,踩着让人容易滑到的鹅卵石,或许这种感觉可以用沧桑来形容,绝无柔美可言。抑或大海本来就有两种,一种是被唤作“故乡”的大海,一种是“让风浪来的更猛烈点吧”的大海。

第一次亲近大海是在'99大二的夏天,厦大后门,我和表哥坐在沙滩上,看黄昏的日光映红了整片大海。后来黑夜从大地上升了起来,遮住了天空的光明,皎洁的月光洒在我们面前的波浪上,又被它轻轻遗落于沙滩。清凉的海风带着咸咸的潮湿,穿过我的头发,带走我的忧伤。毕业后去了南方,看见了南国的海,平缓的沙滩,细腻的沙粒,云的影子轻柔的落在湛蓝的海水上,那是一种期盼。圣诞前冬天的Beer Head,阴霾的天空下,我展开双臂,任由狂放的风吹开胸膛,我好似在空中飞行,盘旋盘旋,解脱。而今天的Clacton只有我们的欢笑,纯净的,让我想到了纯净的海子。

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 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 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的幸福
我也愿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 海子



Friends & Me @ Clacton Beach

Saturday, June 11, 2005

夏夜的狂欢

在国内的时候从录像中了解到外国学校有毕业舞会的传统,过来以后才知道这主要是美国大学的习俗,不过事事并不绝对,今天我们学校就举行了第12届Summer Ball。作为造势活动,其实昨天校园里就已经有一些露天表演了,这也让人更加期待今天的到来。

本校的Summer Ball的规模据说在英国高校中也算是比较大的,我看事实也的确如此。这届Summer Ball光活动占地面积就有4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参加的学生教职员工社会人士更是有四千人之多。场地的一角搭起了几个巨大的帐篷,其中最大的是主会场,是宴会场所和舞池,旁边的两个稍小一点的帐篷里有卡拉OK、赌场(Casino)、现场乐队表演,而室外则更热闹,草地上架起了多种娱乐设施,像什么旋转木马、摩天轮、海盗船、蹦床等等,简直就是把一个游乐场搬进了学校。今天每个人都是主角,男生们穿着深色的燕尾服,洁白的衬衫,系着领结,看上去很有精神;女孩子们则身着吊带礼服,披上一条纱巾,典雅美丽。这里有红酒、香槟、鸡尾酒、威士忌,也有流行、爵士、电子、摇滚、拉丁乐。几个乐队轮番登台献艺,精彩的表演赢得底下口哨一片。11点钟的焰火无疑将这场疯狂的舞会推倒了最高潮,看着绚丽的礼花在这漆黑的夏夜开放,更有开放的欧洲人在火光中激情拥吻。

从Rayleigh Tower的12楼眺望,Wivenhoe Park灯火辉煌,巨大的摩天轮在缓慢旋转,欢乐的音乐随着清爽的夏风飘过来。不知道为什么然我想到岩井俊二的“燕尾蝶(Swallowtail Butterfly)”的场景,夏日的旷野中,凤蝶、飞鸿和朋友们围着篝火喝着啤酒,古力果轻轻的唱着歌,慵懒的歌声只有火焰燃烧的噼啪声与之相伴。可能都是夏夜吧,也可能都是快乐的场景吧,所以才会关联 =)

Friday, June 10, 2005

结束,也就是开始

六月十日,11:15AM,当监考老太太宣布"Please stop writting now!"的时候,大家放下笔,有人长长松了口气,有人轻声欢呼。就这样,一切考试都结束了,可能是做为学生的最后一门考试--EC903 Microeconomics就这么平静的考完了。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和朋友快步走出考场时,我不禁再一次看了看身后的考场LTB7,八个月前我恰恰也是在这儿参加了在Essex Univ.的第一门考试,就是这么巧合。我好像看到了那个自己,怀着忐忑不安而又兴奋的心情,迎接着所有的未知。而现在,一切都过去了,我知道我得到了什么,也明白有些失去的我并没有把握。

Anyway,结束也意味着开始,至少是假期的开始=)去哪儿玩呢?打工还有学习,怎么安排?首先还是让我好好睡一觉吧。

Wednesday, June 01, 2005

儿童节快乐!

今天有没有人笑嘻嘻地对你说“儿童节快乐!”呢?如果有,我猜你一定眼睛圆瞪,装成气鼓鼓的样子回嘴道“你才儿童呢”。

儿童节,儿童节...我努力回忆自己的那些儿童节,却发现因为过去久远它已经印象模糊了。脑海里浮现的都是小小的自己,缠着爸妈要新玩具。那天学校会放假,我和小朋友们则被组织起来,被老师画成大花脸然后登台演出,拉些吱吱呀呀的曲子。脑海中的童年就像一首飞扬的曲子,伴随着我在空中自由翱翔,风吹动胸前火红的领巾上下翻飞,小朋友们坐在云端唱着快乐的歌“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好想再回到那无忧无虑的童年...

今天,有人对我说“儿童节快乐!”

Friday, May 27, 2005

考试月的胡思乱想

现在是晚上10点13分,天空终于全黑了下来。英国的五月天并不是非常可爱,尽管雨水稀少,阳光充足,但早上4点窗外就已是阳光明媚,晚上9点钟草地上却依然有人在晒太阳。因为靠近北极的原因,夏天日照时间特别漫长,所以如果温度高到今天这样的程度,那就只能用燥热来形容了。

下午考完了EC501,这样就结了四门,都还感觉不错,但愿最后也能有个好结果对得起这长达两个多月的苦读。接下来的两个星期要考三门相对比较轻松,我也有时间和心情写点东西,不然这荒芜一个多月的blog都快长草了 =D

为了烘托气氛,来谈谈考试。说到考试,真不知道从小到大一共参加过了多少次。记得小时候特别害怕考试,每次考前都紧张万分,如果能不考试那真是求之不得,所以初中时有一次因住院而没有参加期中考的经历到现在都记忆犹新。

说起来有趣,其实考试并非一种不公平的测量制度。因为成绩随努力的边际增长是一个不断递减过程,就如同一个人天天学习也很难拿满分,另一人临时突击也有可能 及 格一样,如果不是和毕业(如此高的成本)联系在一起,Moral Hazard现象就会出现,而造成没有人会去努力学习,这就是我们说的如果不考试我们还学什么啊。勤快的学生是吃了亏的,考试并没有体现出公平性来。怎么 就没有一种更有效的方法去衡量学生的学习程度呢?那天和梁敬丰聊起这个话题,他说如果考试可以改为和导师的单独interview,以此来体现学生对知识 的理解程度或许可以体现公平。不过这种方法成本太高,并非可行。其实考试的公正性随着检验次数和考题数量的增多而增加,而考试的成本却又反向而行,如何在其中找到一个最优点,就如同用Lagrangian method求得极值那样便好了,但如何建立这个model呢?嗨,算了,连那么多诺贝尔经济学得主都还没有设计出来呢,咱就不操那份心了。

由此可见,考试是一门学问很高的艺术,考与被考皆然 =)

来首音乐放松一下

P.S. 很感谢在我没写东西还依然来此的朋友们,谢谢你们无声的支持 :)



Mint Royale / Little Words

Sunday, April 24, 2005

暗无天日的考试月前夕

为了迎接考试月的到来,经组织慎重研究决定,停止blog更新!

Mar 22, the last taught course is finished
Mar 28, Easter Vacation Beginning
...
studying in the Library or sloping away in my room
...

May 17, EC511 Mathematical Methods
May 23, EC908 Topics in Financial Economics
May 24, EC933 International Finance
May 27, EC501 Econometric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Jun 02, EC907 Economics of Financial Markets
Jun 09, EC967 Empirical Method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Jun 10, EC903 Microeconomics

Friday, April 15, 2005

回忆夹缝里的来信

好友给我发了封mail,内容是我2001年大学毕业时写给她的信:

一切就这么结束了
收拾好行李,拎上包
再看一眼寝室还有我的床铺,然后关上门

再看一眼呀学校
这里有我的青春和无数不管是美好还是痛苦的回忆
一切太匆匆
我感觉什么都没有带走
我能带走什么呢?
除了一大堆的照片和满脑子的记忆

别了
我的大学
我将乘坐11号晚上从合肥到深圳西的火车南下
海阔天空的生活从此结束


过往的点点滴滴又重新浮现,离愁和伤感的回忆,以及对过往青春的无限追忆。

Monday, April 11, 2005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今天我去了剑桥。这个让无数学子魂牵梦萦,让徐志摩无限怅然的地方,似乎有种魔力,在我只是轻轻地念着它的名字时,心却已经开始在那儿飞翔。于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一,我和Jing跳上驶往Cambridge的列车,开始寻梦之旅。

因为知道在Cambridge(剑桥)以北不远有个叫做Ely(伊利)的可爱小城,人口1万却拥有一座1300多年历史的宏伟大教堂Ely Cathedral,正好顺路拜访。伊利大教堂是由Anglo-Saxon(盎格鲁撒克逊)公主Etheldreda因改信奉基督教后而建立的,后经百年不断扩建修缮,逐渐形成现在的规模。Ely Cathedral非常醒目,这不仅因为它有高耸云天的塔楼,还在于大教堂建在山丘之上。大教堂俯视整个Ely城,就好像耶稣垂目庇护着他的子民。Ely Catherdal是East Anglia四郡三大教堂之一,其荣耀在于其不同寻常的地理位置和独一无二的灯笼顶(Octagon)。灯笼顶呈八边形,高悬于教堂正厅之上,是用木头和玻璃经过特别精细的工艺制作而成,用来遮盖1322年Norman central tower(诺曼中心塔)坍塌后暴露在外的主教堂与左右袖廊的交接处。教堂内部异常华丽,76米主教堂的天顶上是同样长度的巨幅壁画,描述宗教故事,两侧的Stained-glass windows工艺高超纯熟颜色绚烂,一束束阳光从其中穿射进来,落在地上,远处甫士们低声交谈,三两老人在默默的祷告,一声悠长的“阿门”在空荡荡的教堂里回荡。

火车继续南下,20分钟后我们就来到了剑桥。整个剑桥其实就是一座大学城。1209年,几名牛津大学的学者因为与市政当局发生分歧便匆忙逃离牛津,来到剑桥定居。剑桥大学就是这样创建的。1282年第一个学院彼得学院(Peterhouse)建立,以后学院逐渐增加,许多有名的学院在13世纪至16世纪业已创建,如今学院已有三十多个。剑桥大学至今已有800年的历史中,培育出了60位以上的诺贝尔奖得主,无数名政要人物、科学精英,他们如同这河畔的垂柳和剑桥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最著名的几个学院都是沿着河的Backs, 我们沿河前行,依次拜访了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圣约翰学院(St. John's College)。国王学院是剑桥大学最著名的学院,在亨利六世(Henry VI)的鼎力支持下于1441年成立, 其内的国王礼拜堂(King's College Chapel)是剑桥建筑的一大代表,也是中世纪晚期英国建筑的重要典范,耗时80年,直到亨利八世的时代才竣工。宏阔的扇形拱顶、精雕细刻的塔楼和华丽流畅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外地游客则需要买票才能领略。饱经风霜的国王学院,院落古朴雄伟,草坪宽阔平展,前后左三个门都有穿黑袍(校服)的人每天接待络驿不绝的游客,以显示其与众不同的风采。 国王学院的特别之于我还在于他培养出了经济学的巨擎凯恩斯(Keynes),他的理论更是奠基了经济学的各个主要学科,更是伴随我度过了大学四年的各个专业考试。
从国王学校出来,沿着国王阅兵道(King's Parade)北行,经三一街(Trinity St.)拐入三一巷(Trinity Lane)。这是一个远离闹市狭窄的小巷,被两边高耸的建筑长长地夹在中间,斑驳的石墙、厚重的城门、一字排开的古老瓦斯街灯。散步在这条充满冷调和古味阴暗的小巷内,仿佛进入了不佳雕琢的时空隧道,回到中世纪的剑桥,黑身的四轮马车迎面驶来,车上是身着高帽燕尾服蕾丝花边衬衫的英国绅士。

巷道的隔壁便是三一学院。这座以教义中的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而命名的学院是剑桥大学中规模最大、财力最雄厚、名声最响亮的学院之一,历史上培养出了20位以上的诺贝尔得主,6位英国首相,还有牛顿、培根、拜伦、罗素、怀特海、维根斯坦等,以及包括查尔斯王子在内的多位皇室贵族。三一礼拜堂外至今还有一棵从牛顿家乡移植过来苹果树,以纪念这位伟大的万有引力之父、微积分的奠基人。被这些中世纪的建筑包围,我总有种感觉,仿佛牛顿依然躺在树下若有所思地把玩那落下的苹果,而罗素背着手与戴着白色假发的培根踱着步子对人生进行着穿越时空的对话,年轻的拜伦对着剑河低声吟唱。走累了,坐在Trinity College(三一学院)Screens前的台阶上,周围悄无一人,我开始给朋友们写明信片。下午四点的天空不再阳光四射,白云缓慢飘过头顶,远处钟声在耳畔回响,就好像时光在剑桥那一湾碧水中无声流淌...

如果说三一学院的尖顶是华贵的,那么圣约翰学院的庭院便是雅致的。圣约翰学院是列三一学院之后的剑桥第二大学院,而1.3镑的门票对于这个私房认为最为美丽的学院来说堪称划算至极。连接第三庭院(Third Court)与新庭院(New Court)的“叹息桥(Bridge of Sighs)”毫无疑问是学院的最佳景致所在。这座模仿威尼斯同名之桥而建的叹息桥美丽而优雅,关于它的传说更是多不胜数,其中的一个是说剑桥大学的毕业考试很严格,平时不努力学习的学生,考试通不过,拿不到文凭,往往来到这里叹息、流泪,后悔莫及。因此,校方把它定名为叹息桥,以此来警示学生要勤奋学习,不可懈怠;还有人说剑桥女生常穿过这座桥与恋人相会,因回去晚了被可恶的宿管抓住,罚关禁闭,于是此后每次过桥都叹息爱之艰难。虽然我比较喜欢后者,但显然这并不正确,因为圣约翰作为精英学院之一是不收女生的,不过这不影响我对着座秀丽的小桥的喜爱。

“康桥(即剑桥Cambridge)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少年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如是说。的确这碧波荡漾、杨柳垂青的一湾水,温柔得把那多情的徐志摩“魔术似地摄住”,也让我们流连忘返。看或是剑桥学子或是外地游客撑着长长的竹篙,泛舟于河上(punting),轻盈的狭身小船穿过皇后学院(Queen's College)的数学桥(Mathematical Bridge)。据子虚乌有的传说,牛顿设计和建造了该桥,该桥建造得如此神奇,以至于一个铁钉也没有用。一群好事的学生-据说当时喝了酒-把桥给拆了,想探询其中的奥秘,结果却再也不能复原了,没有办法只好用铁钉,于是现在的桥上就有铁钉了。时间不早了,天空逐渐暗了下来,如果烟囱里面能冒出袅袅的青烟,厨房里面飘来晚饭的米香,难免让人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憧憬。

夕阳下我们将离去。曾经看过一句话“To leave is to die a little; to die to what we love. We leave behind a bit of ourselves, wherever we have been.”(译成中文是:“离别意味着一部分的死亡;那是为我们所爱而死。无论我们到过什么地方,都把生命的一部分留下。”)。轻轻回头看印红的天空,古老华丽的建筑变成剪影,年轻的学生们骑着自行车擦身而过,落下银铃般欢笑。美丽的剑桥,秀美的水,无论我多喜爱我都要离去,还是学那多情的徐志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Thursday, April 07, 2005

兴奋的赚钱瞬间

怎么都没有想到我在英国居然做成了两笔买卖,并且赚了点小钱,这都是托Amazon的福。

Amazon大名鼎鼎,国内唤作“亚马逊”,是电子商务C2C的始作俑者和龙头老大,它在美英德法日都有分站(在中国它于去年收购了发展迅速的joyo.com卓越网),光2003年的销售额就高达40亿美元,这在电子商务的冬天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虽然其正在复苏)。其实我在国内就尝试过网上交易,我在易趣eachnet.com(现为ebay收购)卖过东西(一件没有成交),也在淘宝taobao.com开过店铺(卖出过几本Times杂志),但最终都因为繁琐的认证过程和支付手段没有从一而终。在这之后我对网上卖东西已经没有什么兴趣。

要不是一个突然的念头也不会有这篇故事。我手里有一个花350元在香港买的TI BAII Plus计算器闲来无用,思索着总不能让它老在那儿做减值处理,放到Amazon上去试试看?对这个我其实没有抱什么期望的,纯粹为了好玩。可是没想到不到一周就有人给我发了订单,还预先往我的账户里打了款。这着实让我又惊又喜,惊的是像我这样没有任何交易记录的新人也能这么顺利的做成买卖,在国内简直是不敢想象的(体现了西方社会极强的诚信观)。国内的做法通常是先低价倾销,等赚够了信用点后才能赚钱。喜的是一个鸡肋让我给解决了,不仅没有亏本反而有所小赚(卖价27镑)。这次成功的经历让我对Amazon狂热起来。我环顾了一下四周,嗯...先把这个该死的打印机给解决了,Tesco买来是29镑,我就卖27镑好了(是不是有点小贪,哈哈)。接下来,这本从二手店淘来50便士的书Essential Mathematics for Economists太简单也不要了,书后标价是15.95镑,我卖12.99镑(要是卖掉就赚翻了=D)。一切搞定后就是痛苦的等待,我天天检查邮箱,看有没有订单的到来。而就在我快要失去对Amazon兴趣的17天后,刚刚我打开信箱,发现有一封来自亚马逊的通知,我的第二件东西被出售了!

Wednesday, April 06, 2005

與小兔子進入夢鄉吧


Innocence Mission / Now The Day Is Over

Innocence Mission這張Now The Day Is Over翻唱專輯,翻唱了經典老歌如Over the Rainbow、What a Wonderful World、Moon River與穿插其中的第八號小夜曲等,在半夜時分聽著淺淺背景配樂,簡約乾淨的基調,襯托出Karen Peris女主唱輕吟稚嫩的嗓音,讓人就像封面小女孩一樣,一起與小兔子娃娃進入夢鄉吧 !

Track Listing

  1. Stay Awake
  2. Over The Rainbow
  3. What A Wonderful World
  4. Moon River
  5. Somewhere A Star Shines For Everyone
  6. Prelude In A
  7. Once Upon A Summertime
  8. My Love Goes With You -by Karen Peris
  9. Edelweiss
  10. Sonata No. 8
  11. By-lo
  12. It Is Well With My Soul
  13. Now The Day Is Over

Monday, March 28, 2005

Hertfoldshire的春天

从London看完Boat Race后我便北上,去Hertfoldshire看住在那儿的妹妹。Hertfoldshire离伦敦不远,坐火车25分钟即可到达,是个安静的小镇,基本没有什么工业,有的只是栋栋住宅,很多为伦敦人所购买。

妹妹Amanda在外面租房子住,是一栋典型的英国住宅,上下两层,厨房对着庭院。门口种了很多樱花树,春色写满了枝头...

Sunday, March 27, 2005

Brawn against technique? Oxford的胜利

昨天下午,和以往一样在BBC看新闻,头版头条介绍的Cambridge和Oxford之间历史悠久的传统比赛Boat Race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一时兴起决定拉个朋友去看现场。一通电话打去,最后决定和Lucy赶次日早班火车前往伦敦。

今天是Easter Sunday(复活节周日),所有的交通都不正常,多数班次取消,即使少数班次依然运营也不能像以往那样直接抵达,这趟去伦敦的火车足足比平常要多花一倍的时间并且需要转车两次。到了伦敦以后我们还需要转坐地铁(London Tube)Hammersmith & City Line到终点。这样反复折腾,我们终于在14:50抵达了目的地。

Hammersmith Bridge是整个赛事的中点,可能因为是唯一可以地铁直达的观看点,我们眼前是黑压压一片攒动的人群。我和Lucy左突右撞也没能找到理想的观看位置,平时觉着英国人都挺矮的,怎么一下子冒出这么多高个子,挡在我们面前,即使踮起脚也看不到 :( 无奈我们只能和大多数一样抬头看大屏幕的现场直播,好在现场气氛非常不错。保守的英国人把观看这项比赛当成了难得的放松机会,邀亲朋唤好友围坐在草地上一边喝着啤酒一边高谈阔论。牛津剑桥的簇拥者们则齐声高唱带有Oxford和Cambridge字样的歌为自己的队伍加油,当大屏幕开始介绍双方选手的时候,他们就拼命嘘对方队员给自己人鼓掌,极力地营造出一种主场气氛。

Cambridge和Oxford之间划船比赛的历史需要上述到1829年,两个朋友之间的较量,之后每年举行,两校各有胜负,剑桥稍稍领先。回顾比赛的历史是件很有趣的事情,按记载,Cambridge有两次的翻船经历,Oxford也曾经靠犯规拿到冠军,Oxford曾经有过两位女舵手,并都取得了冠军等等。比赛用的是国际级八人桨船,长19.90米,重96公斤,能成为它的掌控者是一件极其荣耀的事情,如果还能取得比赛的胜利,那便和英雄无异。

是比赛就要赌输赢,这是英国的传统。曾经在Cambridge住过的Lucy毫无疑问的成为剑桥的铁杆,我一向支持弱势方,则站在了Oxford这边,赌注为一顿午饭填饱大家饥肠辘辘的肚子。下午3:05,比赛准时进行。选手们要从起点Putney Bridge出发,沿Thames River(泰晤士河),经过Hammersmith Bridge和Barnes Bridge最终到达Chiwick Bridge,全程4英里,预计17分钟。比赛一开始,Oxford就以强有力的出发取得了领先,并超出Cambridge一个船位距离,不过对于这种拼耐力的比赛来说,最初的领先不能说明什么。Cambridge的拉拉队显然知道这点,他们在那儿边跳边唱歌,一点都没有担心的意思。很快,船就划到了我们这边,人群一下子骚动起来并向岸边涌去,我们被夹在中间,只能蹦起来拍照,真够狼狈的:D 就在我们这个拐弯处,Cambridge突然发力,将差距缩小到和Oxford并驾齐驱。我和牛津的“船迷”一下子着急了,使劲喊COME ON GUYS! GO FORWARD! Lucy也很开心,好像午饭已经到手了,她一直对剑桥对牛津78:72的胜率很有信心。很快小船就在我们视线中消失了,人们又继续回到大屏幕前,歌声就在我们的耳边唱响,口哨和口号此起彼伏,让你100%的投入到这项古老赛事中。Oxford今天真是有如神助,就在我为他提心吊胆的时候,一个加速又逐渐将Cambridge甩开,并将领先20米的优势一直带到了冲破终点的一霎那。人群爆发了,Oxford的歌声在耳边响起,我高兴得又蹦又跳,大屏幕上牛津的选手们相拥而泣,剑桥的队员则一个个垂头丧气无精打采。这样,Oxford就取得了第151次比赛的胜利,并且也将差距缩小到78:73。我也赢到了一顿Burger King的套餐,开心开心!

现场的力量征服了我,这就是体育的魅力吧,我想如果能有机会去看一场英超现场比赛就好了,如果是Chelsea(切尔西)对Arsenal(阿森纳)那就更完美了,哈哈,但球票价值几许呢?

Tuesday, March 22, 2005

最后一课、最后一刻

结束今天这门课,所以在英国的课堂学习就都结束了,剩下的只是复习、考试和写毕业论文,所以一下课大家都在那儿喊“8000镑的学费花完了”:D

时间真是过得太快了,几个月前我还在为重新开始的学生生活而感到兴奋不已,现在随着最后一课的结束,我没有任何激动,一大堆的复习和考试等着我,之后会有一个短暂的快乐,我可以出去旅游,写论文,答辩,之后的之后也会和很多人一样面对去留的难题,回去的话便要加入庞大的求职大军,重新过回朝九晚五的生活,拼命工作,努力赚钱,买房买车,结婚生子......听起来好像很是让人沮丧。Anyway,大多数人的生活就是这样,仔细回味一下,是一种简单的幸福,单纯的快乐。我也要努力准备,好迎接它的到来。

拍个照留念,下次重返教室会是是什么时候呢?会是什么身份呢?



Innocence Mission / Befriended


Tomorrow on the runway

Old days, don't come to find me,
the sun is just about to climb up over there.
'While my heart is sinking I do not want my voice
to go out into the air'.
Did you leave the darkness without me?
You're always miles ahead.
And you're standing in tomorrow on the runway.

Oh be the music in my head,
the air around my bed, oh be my rest.
Replace the small disgraces of
the times and places that I never really left.
Did you leave the darkness without me?
You're always miles ahead.
And you're standing in tomorrow on the runway.

Oh I want to fly, fly forward into the light,
be alive, to come alive,
on the leaf-bright Friday drive,
sudden horses at the red light,
turn around, see clearer ways to go now.

Sunday, March 20, 2005

“虚妄和自大”与主耶和华

当心灵有所归于有所依靠的时候,我感觉到了他们来自内心的喜悦和平静。今天应Phd玉琴大姐之邀,去参加她的受洗鉴证,这也是我第一次如此接近的去感受基督徒们的日常生活,并为能分享他们最为幸福荣耀的时刻而感到激动不已。

其实对于基督教退一步说宗教我都没有深刻的了解,多年共产教育加自然科学熏陶,我总是认为世界万物有着我们可以释解的机理和秩序,那怎么会有个神呢?爱与恨,幸福与寂寞均由行为所致,行为皆因思想所诱,所有这些都是一种花与果的因果关系,不以所谓神灵的存在而左右啊。记得一次参加CCF的团契,有个牧师布道,说到了寂寞的问题。大致意思是说人最痛苦的寂寞是因为没有人愿意与你分享,如果相信上帝的话,便会有所改变,因为主与你同在他会懂你关心你爱护你。我不否认这样会让人得到喜乐,但没有改变因(如此人有自闭抑或行为不为他人接受)喜乐是自我的安慰,痛苦只是被暂时掩盖了。也许我这种想法就是Phd大姐鉴证词里所写她早年的“虚妄和自大”,以为自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样的经历我也有过,如果不是Phd大姐提起我已经把它忘却,曾经反复的自我思辨,自我反省,告诉自己要“善”--于己于人,但却没有发现在这种自我纠正的过程中我已经改变了自己,本性和某些品质在流逝(虽然我也不知道流失的是好的还是坏的),太多的理性加深了对自我的怀疑和否定,当自己强打信心挺起胸膛去面对这个社会的时候我却感到了巨大的慌张无措。我曾经深信自己可以改变这个世界,但最后却发现它就如这山这水,我们所能改变的只是自己。当我看到自己渺小的时候迷茫得就如同站在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人生又将何去何从呢?幸福是什么呢?幸福在哪里呢?难道我们只能凭借主的力量,借着他的指引去获得平安和喜乐吗?我无以为答。

我只知道赞美诗唱响,抬起头看见阳光从窗户倾泻下来的霎那,我内心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平静...

Tuesday, March 15, 2005

《花与爱丽丝》:那一段耽美而脆薄的时光


片名:花とアリス /Hana & Alice
译名:花与爱丽丝
编剧/导演/音乐:岩井俊二
主演:铃木杏Anne Suzuki - 荒井花
    苍井优 - 有栖川徹子
    郭智博 - 宮本雅志
摄影:篠田昇 角田真一
类型:爱情文艺 片长:135分钟
制作:东宝
上映日期:2004年3月13日
官方网站:hana-alice.com

如果不是结尾那段美至极致的舞,我不会对岩井俊二这部近作有太深刻的印象,毕竟,这不是一部以情节取胜的电影,它平淡得就像每天清晨透过窗帘闯进来的那缕光线,没有浓厚的气味,也没有斑驳的颜色,第一天出现的时候,不会过份留意,第二天出现的时候,轻易地忽略过去了。但是,突然有一天,就发现自己每天睁开眼睛以后,最想触碰到的,就是这一缕微不足道的光线。也就是这样反复出现的平淡,却让人心有期许,如果有一天,光线并没有如期而至,内心必会生出无端的怅惘。

几个女孩到一个杂志社面试,她穿着校服,一脸无辜地被几个浓妆艳抹的女子夹在当中,显得格格不入。之前,她已经有过相似的面试经历,都以失败告终,这回,她或者已经不抱望太高了,所以,看着她像个局外人般站在一旁看着其他女子轮番上场,只是一副平淡的表情,最后,终于轮到她了,只见她从容地把鞋脱掉,用胶纸把纸杯捆合成芭蕾舞鞋的形状,在并不光滑的地板上翩然起舞。镜头一直对着她,偶尔出现同场看得目瞪口呆的评委和观众。最后,她赢了,被评委录用,被银幕前的观众长久记住。一气呵成的长镜头,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一个唤作信念的过程。无法不对这样的舞蹈心存感动,这段舞,有可能是这个舞者一生当中唯一眩目的一段,而她完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不带任何杂质与花俏。

这段舞,由爱丽斯所独领。她是女主角之一,青春的痕迹缠绕在她的身上,像海藻缠绕着珊瑚。纯净的面孔略带苍白,说话温婉羞涩。她曾经在岩井的另外一部戏《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出现,角色是一个被逼去做社交援助、最终以自杀换取新生的女孩。两个角色的反差比较大,她在《花与爱丽丝》的表现已经一扫几年前的青涩懵懂,称为“脱胎换骨”并不为过。

相比之下,另外一个主角花的表现就热烈得多了。她跟爱丽丝双生花般常伴左右,更像蝴蝶的两翼,要飞翔起来,谁也离不开谁。从影片的开始到结局,都是她们相随着行走的影像,中间有直路,也有歧途,而她们所走过的路都是我们所走过的,导演并没有特别地夸大或缩放什么,如此真实而明了,如同一朵花盛开,花瓣绽开,继而在空气中留下再也收拢不住的花香。

她们一起讨论异性,追逐异性,拿出相机,偷拍心仪的对象,然后,开始了长达100多分钟的暗恋与交错。故事总是这样开始的--两个死党同时爱上了一个男孩,一个热烈、一个冷静。其中一个使劲促成另外两人,到最后,却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那个一直在其中参合的却与男孩修成正果。幸运总是眷顾那些懂得珍惜与懂得宽容的人,哪怕刚开始的时候,需要隐忍和等待,最后,结局却是好的。幸好,这部电影点到即止,并没有往媚俗的圈套里转,爱丽丝对于宫本的爱也仅截至于“我爱你,再见”的中文表达。没有再进一步了,一切就像那逐渐荡开的波心,无风而止。而花通过一个美丽的谎言跟宫本建立起来的稀薄感情,就像那团沾在花手里没水洗刷的肥皂泡泡那样,只要遭遇一场雨,就被冲洗得一干二净。但无论如何,她们都曾经拥有过自己想要的感情和透明没有杂质的快乐。

135分钟的电影,深烙着岩井俊二一贯的格调。先抑后扬的情节处理,从清淡到浓烈,一点一点把观众的感动掀起。把《梦旅人》或《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压抑与沉重收敛起来,叙事结构的简化,演员有节制的表现编排,重温了《四月物语》、《烟花》的恬静和低调。就是一段时光,耽美而脆薄,是一只即将破茧而出的蝴蝶,在捅破黑暗与光明的通道上,迟迟疑疑,终于,决定什么都不要了,卸下负重,摆脱束缚,就这样把那段时光延续着,最后,在众人的注目中,得到了去路。

摘自www.impdb.com

Monday, March 07, 2005

阅读的方法

“The only difference between who you are today and the person you will be in five years will come from the books you read and the people you associate with”
“今天的你与五年后的你唯一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你际遇的人和读过的书”。
这两天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身在资讯爆炸的时代,如何更有效的获取和保存积累知识?最近在写dissertation的proposal,面对一大堆的书本和papers,花了一大堆时间结果还是发现前面看后面忘,开始找到点思路,顺着思路看papers却又被引到另一个方向上去,一天忙下来时间花了人却迷茫了。昨晚开始决定换种思路(不光为论文也未easter假期结束后的考试),专门把所有的课程guidelines研究一番,在彼此相关的地方坐上记号,让他们合并成几个整体,也让自己有个全局观,结果发现每门课在自己的脑海中变得有条例并清晰起来。想起几天前在Owen的blog上看到的一篇文章,讲杂志阅读的技巧,很为受用,转载于下。

--------------------------
分享阅读杂志的一些方法 - How to read Magazine Part I
Post by Owen

现在网络阅读相当程度的替代了书本的阅读,但一定有很多朋友和我一样还保留着阅读杂志的习惯。一本好的杂志不仅令人爱不释手,还会激发知识的兴奋感。曾一度希望在美国订阅一些中文杂志,可惜太麻烦,所以平日阅读的大多是英文杂志。过去两个月,针对自己以前的阅读方式做了一些试验性的改变,将一些阅读体会和方法分享与大家共同交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选择,浏览,摘要,同步管理。在开始分享阅读体会之前,先说说为什么会开始试验性的改变阅读习惯。首先是因为去年看完《Getting Things Done》这本书之后,受到了很多启发。接着是年初整理书架,令自己感觉有些沮丧,去年家人寄来好些书一年下来却没翻几本。以上两个原因都促使我在随后清理杂志的过程中下定决心进行一些改变(去年订的杂志有一半都没看完)。

选择杂志:
杂志的种类越多,选择也越多,可并不是所有杂志都适合自己,都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去阅读。例如时代周刊 (Time) 和财富(Fortune) 这两本较著名的杂志去年都订阅了,但发现这两份都不太适合自己阅读,时代周刊政治内容过多,读起来生硬,乏味,而财富杂志则过于“财富”,分析报告动辄上亿,谈论也大多是大公司之间的事情,这种杂志更适合那些跟踪华尔街股市行情或是投资者去看。所以,以上两份杂志今年就坚决的抛弃掉。其余的还有PC Magazine,Mac World等等,但自从Engadget,Gizmodo进入RSS阅读器以后,这些“浏览型”杂志基本上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尽皆抛弃。总结几条体会:
1. 贵精不贵多,选择一份好的杂志是自己对时间投资的保证。
2. 适合自己的杂志,根据自己阅读习惯和兴趣选择帮助最大的杂志。
3. 订阅自己喜爱的专栏作者的杂志。

浏览目录 - (工具: 荧光笔)
以前的阅读总是拿到杂志由头到尾的开始翻,看到那儿算哪儿,因为阅读时间是零散拼凑而来,再加上杂志本身内容的连贯性不强,经常翻完一遍也没有重心。

现在的方法是先仔细阅读一遍杂志目录,首先是可以熟悉杂志的内容安排和分配,是节约阅读时间的关键。而且杂志的目录一般会列出本期的重点文章和简短介绍。用笔把感兴趣的文章和专栏划上记号,并先从这些做记号的文章开始读。

摘要和标记 - (工具: 立可贴, Post-it标签 )
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进行适当的摘要和标记能够令阅读有更大的收获,在这里主要使用的工具除了荧光笔还有立可贴以及立可贴标签 (post-it是否叫做”立可贴”?)。最主要的摘要对象包括一些数据,总结,观察,根据各自的需求进行摘要。 同时通过使用彩色标签按照自己的方法进行分类和归类。彩色立可贴标签有红,蓝,黄,绿四种颜色,按照自己的方法分别用表示
1. 红 = 中国相关
2. 蓝 = 科技相关
3. 黄 = 商业相关
4. 绿 = 创新,想法

然后根据精读文章内容贴上相应的标签,在这里还运用了Don Blohowiak的RQTA方法。

1. R = Research this further - 进一步研究
2. Q = Quote directly - 内容直接引用
3. T = Technique to integrate into the processes of my work or life - 可以应用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技巧
4. A = Action item to put on my To-do list related to work in progress - 与工作相关并需要做的To-Do

将颜色与RQTA搭配起来,在标签上面注上一个字母,例如某篇介绍中国的文章需要进一步的了解,则贴上红色标签的同时注上”R”。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将不同颜色的标签和自己定义的步骤结合起来,比如可以直接在重要的文章标签上写上“重要”,或者使用立可贴便条附上一些简单的说明和体会。

to be contin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