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继续南下,20分钟后我们就来到了剑桥。整个剑桥其实就是一座大学城。1209年,几名牛津大学的学者因为与市政当局发生分歧便匆忙逃离牛津,来到剑桥定居。剑桥大学就是这样创建的。1282年第一个学院彼得学院(Peterhouse)建立,以后学院逐渐增加,许多有名的学院在13世纪至16世纪业已创建,如今学院已有三十多个。剑桥大学至今已有800年的历史中,培育出了60位以上的诺贝尔奖得主,无数名政要人物、科学精英,他们如同这河畔的垂柳和剑桥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最著名的几个学院都是沿着河的Backs, 我们沿河前行,依次拜访了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圣约翰学院(St. John's College)。国王学院是剑桥大学最著名的学院,在亨利六世(Henry VI)的鼎力支持下于1441年成立, 其内的国王礼拜堂(King's College Chapel)是剑桥建筑的一大代表,也是中世纪晚期英国建筑的重要典范,耗时80年,直到亨利八世的时代才竣工。宏阔的扇形拱顶、精雕细刻的塔楼和华丽流畅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外地游客则需要买票才能领略。饱经风霜的国王学院,院落古朴雄伟,草坪宽阔平展,前后左三个门都有穿黑袍(校服)的人每天接待络驿不绝的游客,以显示其与众不同的风采。 国王学院的特别之于我还在于他培养出了经济学的巨擎凯恩斯(Keynes),他的理论更是奠基了经济学的各个主要学科,更是伴随我度过了大学四年的各个专业考试。
巷道的隔壁便是三一学院。这座以教义中的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而命名的学院是剑桥大学中规模最大、财力最雄厚、名声最响亮的学院之一,历史上培养出了20位以上的诺贝尔得主,6位英国首相,还有牛顿、培根、拜伦、罗素、怀特海、维根斯坦等,以及包括查尔斯王子在内的多位皇室贵族。三一礼拜堂外至今还有一棵从牛顿家乡移植过来苹果树,以纪念这位伟大的万有引力之父、微积分的奠基人。被这些中世纪的建筑包围,我总有种感觉,仿佛牛顿依然躺在树下若有所思地把玩那落下的苹果,而罗素背着手与戴着白色假发的培根踱着步子对人生进行着穿越时空的对话,年轻的拜伦对着剑河低声吟唱。走累了,坐在Trinity College(三一学院)Screens前的台阶上,周围悄无一人,我开始给朋友们写明信片。下午四点的天空不再阳光四射,白云缓慢飘过头顶,远处钟声在耳畔回响,就好像时光在剑桥那一湾碧水中无声流淌...
如果说三一学院的尖顶是华贵的,那么圣约翰学院的庭院便是雅致的。圣约翰学院是列三一学院之后的剑桥第二大学院,而1.3镑的门票对于这个私房认为最为美丽的学院来说堪称划算至极。连接第三庭院(Third Court)与新庭院(New Court)的“叹息桥(Bridge of Sighs)”
夕阳下我们将离去。曾经看过一句话“To leave is to die a little; to die to what we love. We leave behind a bit of ourselves, wherever we have been.”(译成中文是:“离别意味着一部分的死亡;那是为我们所爱而死。无论我们到过什么地方,都把生命的一部分留下。”)。轻轻回头看印红的天空,古老华丽的建筑变成剪影,年轻的学生们骑着自行车擦身而过,落下银铃般欢笑。美丽的剑桥,秀美的水,无论我多喜爱我都要离去,还是学那多情的徐志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